努木:用笔头向世人描述藏民族的精彩
裴聪   发布时间:2015-04-08 10:18:00   来源:西藏日报


一有空闲,努木就在自家院子里一边看书,一边思考。

  导读:

  努木,1972年出生于藏北的一个牧民家庭,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后,一直在西藏文化部门工作。酷爱藏民族文化和对民族文化的强烈责任感驱使着他,他利用大量的业余时间从事藏汉翻译工作。努木曾独立翻译了《直贡旅游手册》(藏文)、《藏传佛教素食主义》(藏文)、《直贡禅师阿贡传》(藏文)、《洛基山的雪》(藏文)等作品,搜集整理发表了《白琼的故事》、《日昔日嘎》、《藏北婚俗祝词》等民间文学,撰写了《提格——牧童手中的万花筒》(汉文)、《父亲与噶尔根枪》(汉文)等文章。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拉萨这座城市生活了多少年,努木总是会自豪地告诉别人:“我是牧民的儿子。”

  宽阔的草原赐予了努木宽阔的胸襟;连绵的雪山养育了他坚强的性格;奔跑的牛羊锻炼了他健壮的体魄;如山的父爱促使他不断前进……他就像一只草原上的雄鹰一样,驰骋飞翔,用自己手中的笔头,向世人描述着藏民族的精彩世界,向藏民族讲述外面的丰富多彩。

  童年——多彩的牧人生活

  1972年,在那曲地区那曲县哈尔麦区的草原上,一个男婴呱呱坠地,为一家人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欢乐。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努木。

  哈尔麦区地处那曲县、嘉黎县和比如县的三县交界处,天气寒冷、交通不便,较为落后。可就是在这里,努木度过了一生中最难忘、最欢快的童年时光。

  茫茫的草原上,屋外的风呼呼地刮着,屋内却是其乐融融,孩子们和父亲围坐在炉子旁,炉内的牛粪烧得噼里啪啦地响,微弱的烛光轻轻地摇曵,父亲绘声绘色地讲着从老一辈那里听来的故事,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嘴里不停地回答着“啊、啊、吖、吖”。

  “如果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小孩不应声回答父亲的话,就会被魔鬼答应,那是件恐怖的事。”努木就是在父亲的故事中渐渐长大的。

  牧区虽然偏远,但是努木的童年生活并不枯燥,反而是多姿多彩的。

  “十个‘人’烤火,十个火炉背在背上,打一物是什么?”

  “答案就是指甲盖。”

  “一百个‘人’睡在同一个枕头上,猜猜这个什么东西?”

  “答案就是房梁中的主梁”

  ……

  除了绘声绘色地讲述民间故事,父亲还会很多民间谜语,开动孩子们的脑筋。

  大人们还会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说出动物的名称,一组说出植物的名称,相互比赛,哪一组接不下去了,就输了。

  牧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那时候,对歌在牧区相当流行,你唱一段,我回一段,有时候真的可以唱上三天三夜。每一次,努木都听得如痴如醉,意犹未尽。

  在牧区有这样一个传统,在小男孩8岁牙齿开始掉落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开始独立放养小羊羔了。努木也同样开始放小羊羔了。成群的小羊羔在草原上东奔西跑吃着草,努木同它们一起跑来跑去,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一起在草原上嬉戏、打闹,小身板也在这个时候变得越来越强壮。

  “回味那段时光,充满了乐趣,学会了牧民的许多智慧,同时也知道了什么是牧民精神。”努木笑着说道,“父母总是教育我们要坚强、真诚、勇敢和善良,从他们身上我也看到这些宝贵的精神。”

  努木的家中一共有8个姊妹。在这样的家庭中,总是有父亲特别疼爱的几个,也有母亲稍微偏袒的几个。而努木,则是父亲最疼爱的3个小孩之一。正是父亲,影响了努木的一生。

  父亲在旁人的眼里,只是一个普通的牧民,但在努木的眼里却是一颗草原上的“智多星”。“当我小学毕业后,我觉得可以超越父亲了,可我发现他手艺精湛,能熟练地制作皮革、刀具等,这让我望尘莫及;当我中学毕业后,我觉得可以超越父亲了,可我发现他精通天文历算,又懂藏医和西医的医理,这让我望尘莫及;当我大学毕业后,我觉得可以超越父亲了,可发现他在藏传佛教的一个高深门派中有很高的造诣,这又让我望尘莫及。”父亲的一生让努木很是佩服。

  虽然有父亲的疼爱,有小伙伴们的陪伴,但努木还是对能上学的小孩格外羡慕。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