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政策与研究 > 研究

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黄春和   发布时间:2014-06-24 15:07:00   来源:中国宗教学术网

  藏传佛教崇奉的罗汉有十大弟子、十六尊者和十八罗汉。十大弟子常见的主要是迦叶、阿难和舍利弗、目犍连两组,常作为释迦牟尼佛的胁侍出现。十六尊者是十六位受释迦牟尼佛付嘱住世不入涅槃的十六位已证得阿罗汉果的佛弟子,十八罗汉是在十六尊者的基础上加上羯磨札拉和布袋和尚而构成的。其中历史上最流行的是十八罗汉的信仰形式。值得注意的是,藏传佛教所奉十八罗汉与汉传佛教明显不同。首先,十八罗汉中的十六尊者汉藏所奉差别甚多,具体有三个方面:第一,在来源上,汉地所奉十六尊者出自玄奘所译《法住记》,作者是狮子国比丘庆友尊者;藏传所奉十六尊者则源于印度本土,可能是印度北部或克什米尔地区,记载经典也比较多。第二,汉地所传十六尊者经典记载简略,一般只提到尊者名号、居地和眷属;藏传经典记载则十分详尽,涉及尊者由凡证圣乃至弘法的全部经历,以及居地、眷属、形貌、姿势等内容。第三,汉地所传十六尊者形象特征都不明显,具有较大随意性;而藏传十六尊者形象特征都非常清楚,几乎每一尊者都有显示其宗教功用的形象标识。如巴沽拉尊者手抱鼠鼬;阿秘特尊者双手托塔;阿氏多尊者双手结定印,胸前露出清晰的骨骼。其次,十八罗汉最后新增的两位,汉藏所奉也不相同。汉地最早是由宋代苏东坡为前蜀简州金水张玄所画十八罗汉图作赞时定出的,分别为第十七位“庆友尊者”,第十八位“宾头卢尊者”。之后又多次变更,或为摩诃迦叶和君徒钵叹,或为庆友和玄奘;或为降龙和伏虎,至今各地寺庙供奉仍不一致。藏传所奉第十七位是羯磨札拉尊者,第十八位是布袋和尚。羯磨札拉是十六尊者的侍者,布袋和尚是内地五代时浙江奉化的僧人契此,因常以竹杖挑一布袋乞食而得名。又有说第十八位是唐朝时到吐蕃弘扬禅宗顿悟法门的汉僧摩诃衍那(大乘和尚),也与汉地的影响有关。藏传十八罗汉崇奉开始于十六、七世纪时,晚于汉地,应是受到了汉地十八罗汉信仰的影响。通过比较汉藏所奉十八罗汉的差异,我们从中不难窥见汉藏两地继承和发展印度佛教所采取的不同态度和体现出来的不同宗教文化风貌,以及汉藏佛教之间相互交流和影响的情形。  

  七、奇特多变的空行、护法像  

  空行又称勇士空行,是藏传佛教中一类特殊的神祇。在性别上,空行包括男女两种,男性称为勇士,女性称为空行母。在等级上,空行也分为两类:一类是世间空行,或称业力空行;一类是出世间空行,或称智慧空行。世间空行主要起护持佛法的作用,而出世间空行可以作为众生修行依止的对象。空行的形象非常独特,一般是单腿站立,脚下踩仰卧外道,头戴五骷髅冠,双乳高隆,腰间围兽皮,手执骷髅碗、月刀等法器,常见多为女性形象的空行母像。如狮面空行母、虎面空行母和熊面空行母像便是常见的颇有代表性的空行母像。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