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认为,火有驱逐邪恶之功能,火可涤除一切罪孽,如果天火降临时,必须举行涤罪礼;人死后,死者的家属和所有住在他们帐幕中的人都必须举行火净仪式;外来使臣、国王或某些显赫人物到达时,外来者及其所携礼品也须从两堆火中间经过,使之净化。在蒙古人的传统观念里,火是家庭的守护神——灶神的化身,主一家之兴衰。因此,对火神的祀祷范围极为广泛:“为脐带和胎藏祝福的祈祷,为生儿、长寿、荣耀、财富和势力的祈祷,为保护不受嫌疑、防止惶惶不安和恶梦以及各种不幸的祈祷、驱逐邪恶幽灵和魔鬼的祈祷,为完成各种祝愿、避免纠纷、争执和恶意的祈祷……”。特别是为拥有“长得标致的儿子、善良和美丽的姑娘”、“为得到一位漂亮秀丽的未婚妻,为拥有坦率俊俏的女婿”的祈祷等,几乎把生活中的所有现实的现象与对未来美好的愿望都寄托在火神上。由于蒙古先民们认为火是家庭的守护神,因而不能让家中之火熄灭,平时饮酒或吃肉时,先向火中点撒一些,以敬火神;过年时专门设供品敬祭;禁借火种给别人;分家另居之媳妇不能挖公婆家中的火或灰;禁忌往火里倒水,更不准往火里扔不净的东西,不准用刀子等尖硬的物来捅火。
蒙古人用牧业经济所能提供的最佳产品来祭火神:马奶酒、纯净的酥油、用五色丝绸装点好的白绵羊的胸骨等放进火里,请火神享用,并诵读对火神的祈祷文。除了这种对火的崇拜仪式之外,在比较有限的宗教活动范围内和不同的地方,每年要数次召请火神,春天召请火神以为骆驼祝,在夏至的奠酒祭中,在准备过冬而烹制肉类食品时,尤其是在部分婚礼中也要召请火神。[18]
蒙古人对火的信仰和火神的崇拜最初出现在远古时代,所以,以其古老的形式出现的火神是女性的,称它为“火母”。[19]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火神的名称也随之而变,由“火灶之母”变为“翰得罕·噶拉罕·额可”,(意为“最为年轻的火皇后”),后又被“翰得罕·噶拉罕”(意为“新生火王”)所取代。从此,火神由女性变为男性。在蒙古人的习俗中,由最年幼的儿子继承祖传蒙古包,因而也就继承了祖传之家灶,这已经是父系制社会的现象。因此,守护其家神——火神的幼子也被称为“斡惕赤斤”,意为“新生火王”。统一的蒙古民族形成之后,火神的名称与起源又与成吉思汗及其家族联系起来:“富有的新生火王通过圣者成吉思汗打火,由贤明的女君主孛儿帖夫人助火势”,也提到了成吉思汗的父母:“其君主也速该根据九十九尊最高腾格里天神的命令打火镰而生火,由斡额伦合敦所拨旺……”,同时也提到了忽必烈及其夫人察必等。[20]总之,蒙古人对火的所有崇拜及其赞歌都被说成是“圣主(成吉思汗)的教理、皇后的典范”。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之后,在佛教的影响之下以及与蒙古萨满的斗争中,古老的火神的形象也发生了变化,它变成了腾格里火神和火王,火神的起源也与梵文中的神秘的音节“罗摩”联系起来,腾格里火神从此之后便叫作火王米兰札。佛教徒取代了原来的火的创造者:“我的火王米兰札,……你由莲花生上师所创造,由强大的佛陀释迦牟尼以火镰而产生”。[21]从此之后,火神便有了一种与佛教之神相类似的形象:红色的腾格里火神是由罗摩音节而生,长有一面火红的脸庞、两只手,三只眼睛,骑一只金黄色的公山羊,右手执一条玛尼数珠,左手捧有一个火盆,身上装饰有各种绸条。[22]这是民间宗教与佛教结合的产物。已经佛教化的火神的祈祷经文中、火王又与腾格里隐士之神混为一体,它产生于因陀罗天神、霍尔穆斯达天神、财神和玛达希里神。[23]佛教神学家们竭力把民间宗教的特点和神的形象纳入佛教仪礼的范畴并使之佛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