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羊油作为熔模材料的传统铸造工艺特点
这种以羊油作为熔模材料的传统铸造方法,与印度、尼泊尔的以树脂混合蜂蜡作为熔模材料的传统失蜡铸造法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所使用的熔模材料不同。在考察中,洛桑扎西将羊油和现在使用的石蜡熔化后分别浇入同一石膏质模具中,塑成两个直径5厘米左右的佛像牌饰内模。对比这两个内模(见图1)可以发现,使用羊油塑成的内模在细节的表现上更加清晰、细腻,其效果明显优于使用石蜡制成的内模。以羊油作为熔模材料,不但不会降低铸造成品的质量,相反,还会对质量有所提升。值得注意的是,传统方法是以手工塑造羊油内模,一次只能完成一件,但是演示中使用的是以石膏模具翻制内模。由于现在洛桑的作坊生产铜佛像已不再使用这种以羊油作为熔模材料的传统失蜡法,所以不论其使用的工具,还是演示的工艺流程都无法如实还原过去的生产情况。下面仅就洛桑的羊油铸造法使用的熔模材料与印度、尼泊尔以及云南其他地区的传统失蜡法铸造工艺中使用的材料进行简单比较(表1)。
①(注:M.V.Krishnan.Cire perdue casting in India. New Delhi:Kanak Publications, 1976.p10--20.)
②(注:Cajure CL, Vaidya KK. Traditional art and crafts of Nepal. New Delhi: S. Chand & Company Ltd, p1984.)
③(注:E.Lo Bue. Casting of devotional images in the Himalayas:history, tradition and modern techniques.In:W.A.Oddy and W.Zwalf.Aspects of Tibetan Metallurgy.London:British Museum, 1981.p69--86.)
④(注:谭德睿:《灿烂的中国古代失蜡铸造》[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第15—36页。华觉明:《失蜡法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科技史文集》(13).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第63—81页。)
三、讨论
在云南德钦发现的以羊油作为主要熔模材料的传统铸造工艺,为我们探寻藏族传统失蜡法铸造工艺的情况提供了新的线索。首先,在德钦发现的以羊油作为主要熔模材料的传统铸造工艺,在其他藏族聚居地区尚未发现;其次,通过从已掌握的印度和尼泊尔失蜡法铸造工艺的资料来看,基本可以确定这些地区失蜡法铸造工艺所使用的熔模材料也不是羊油。因此,德钦发现的以羊油作为熔模材料的铸造工艺可说是一个孤立、特别的现象。是否因此就可断定西藏具有使用失蜡法铸造工艺的传统?这个问题,还需从多方面加以分析和讨论。
根据洛桑扎西的介绍,其祖上传下来的手艺到他这里已是第十四代。如果以20年为一代来计算,该技艺的传承已有将近300年的历史,由此大致可以推测以羊油作为熔模材料的传统铸造工艺在此地应该也有300年的历史。这样一项在当地有着300年传承历史的手工技艺,单从时间延续的长度来看,也有理由将其归入当地固有的传统之列。因此,我们可以将在云南省德钦县发现的以羊油作为熔模材料的铸造工艺作为藏族具有失蜡法铸造工艺传统的一个例证。
根据洛桑的介绍,他家有三项保密的技艺,羊油法的铸造工艺并不在保密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这种铸造技艺是可以公开传授给徒弟的。因此可以推论,羊油铸造法应该是更加容易传播和被普遍采用,不论塑内模使用的羊油,还是制外模的材料,在当地都易于获得。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藏族地区更多使用的还是沙范法,当地羊油铸造法并没有被广泛采用,而是与沙范法的铸造工艺并存。
羊油铸造法之所以在广大藏区没有被普遍采用,大致有以下几点原因:首先,使用羊油法的材料成本要远远高于沙范法,尽管羊油有铸造效果优良的特点,但是羊油的价格较贵,不像泥沙那样容易获得而几乎没有成本。其次,从铸造器物的生产效率方面来看,采用羊油法和沙范法的效率几乎相当,甚至使用沙范法的生产效率还会更高。不论塑内模还是制外模,沙范法都要来得简便,制外模基本上是一次成型,而失蜡法还是要多次涂抹泥料方可制成型。再次,就藏族地区整体而言,铸造工艺制作的佛像、法器的尺寸高度不超过40厘米,多数都小于30厘米,尺寸大于40厘米的佛像多是采用锤鲽工艺制作。第四,藏族工匠对于铸造质量的依赖并不十分强烈,更多地依靠于后期工匠高超的雕刻和修整技艺而使佛像呈现出精美的面貌,铸造工艺在制作佛像的所有技艺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羊油法与沙范法相比无法体现出其在铸造工艺方面的优势。上述出于技术选择的原因,导致了羊油或者失蜡铸造法在藏区没有成为主流的铸造技术。按照普遍存在的铜佛像制作工艺传统,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出,失蜡铸造法在藏民族中开始采用的时间不会比沙范铸造法更早,从而导致这种技术没有沿着中国内地或印度的传统那样发展成为主流的铸造工艺。
如果更进一步讨论德钦发现的这种以羊油为熔模材料的传统失蜡法铸造工艺的来源,我们仍然无法回避其与尼泊尔、印度失蜡法铸造工艺传统的关系。洛桑扎西已经说明他家的金属工艺学自印度和尼泊尔,并且家里的亲戚还有在尼泊尔生活的。即使是现在,洛桑使用的一些制作佛像的模具仍然来自尼泊尔。那么这种技术又是怎样从印度、尼泊尔传到这个地方的呢?据《昌都地区志》,元延祜七年(1320年)修建的昌都类乌齐查杰玛大殿,历时6年完成,筹集大殿的高僧吴金公布不惜重金,特意从尼泊尔聘请工匠,参与大殿的设计与建造①(注:西藏昌都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昌都地区志》[Z],北京:方志出版社,2005年,第822页。)。昌都地区的众多寺庙中亦藏有印度、尼泊尔等地制造的佛像。德钦紧邻昌都地区的盐井县,由德钦去往拉萨的茶马古道必经昌都。因此,通过历史上有关尼泊尔工匠在昌都工作的记载,我们不排除尼泊尔工匠继续向东来到云南藏区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历史上一直以来都存在各藏区的僧人去拉萨、印度、尼泊尔学习的情况。这种持续的人员往来,可以为失蜡法从印度、尼泊尔传入德钦地区创造可能的条件。
以羊油作为熔模材料的失蜡法铸造工艺在此地存在,也与高原地区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有关。由于德钦并不出产蜂蜡,蜂蜡必须通过贸易从外地输入,因此缺乏在尼泊尔完成失蜡法铸造工艺的必备原料,导致了采用替代的熔模材料——羊油。当然,失蜡法铸造工艺采用的熔模和塑模材料在备地都不完全相同。即使在印度的不同地区,应用失蜡铸造法时使用的熔模材料在成分和配比也不完全相同,这与当地所能提供的原材料有关,而特定地区的独特气候条件也在熔模材料的制备过程中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和作用①(注:①M.V.Krishnan.Cire perdue casting in India.New Delhi:Kanak Publications,1976.p11.)。和印度一样,中国的不同地方应用失蜡法采用的原料和配比也不完全相同②(注:谭德睿:《灿烂的中国古代失蜡铸造》,1989年,第15—36页。)。因此,使用羊油作为熔模材料有可能是洛桑家族在德钦当地的独创,因为在其他地方并没有发现使用羊油作为熔模材料的情况。
但是由上面表1的塑模材料比较中可以发现,德钦的羊油法与云南昆明的失蜡法在用料上更加接近,尤其是昆明失蜡法中的油蜡一项,以牛油和蜂蜡作为主要熔模材料,与羊油法以羊油配合蜂蜡、松香的情况非常相似,而且这种油蜡在昆明也主要用于手工塑制蜡模的情况。由此,我们又会提出德钦的羊油法是否与昆明的失蜡法具有联系这样的问题。云南熔模铸造技术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晋宁石寨山遗址出土青铜贮贝器上的人像,已经采用手工塑制的熔模法工艺制作③(注:李晓岑:《云南青铜时代金属制作技术》[J],《考古与文物》1999年第2期,第52—57页。)。茶马古道在沟通西藏和云南贸易交流的情况下,是否也沟通了失蜡法铸造工艺的交流?或者存在洛桑的前辈在历史上也曾受到来自云南中部地区失蜡法传统影响的情况?虽然这些问题目前仍无法解释,但可以引起我们对失蜡法来源与传播情况的更多思考,对于我们探究中国失蜡法铸造工艺的起源问题也会有所帮助。
四、结语
在云南德钦藏族艺人洛桑扎西家发现的以羊油作为熔模材料的传统铸造方法,因其采用的独特塑模材料——羊油,并具有较长历史的家族传承关系,应视为藏族传统失蜡铸造法存在的一个例证。由此,可以确定过去几个世纪里,在藏族地区使用失蜡法铸造工艺制作佛像的不仅有尼泊尔工匠,也有本地藏族工匠。但是,由于洛桑家族与尼泊尔的金属工艺传统具有渊源关系,而尼泊尔有着使用失蜡法铸造铜像的悠久历史和高超工艺,所以我们在判断其失蜡法技术来源时,无法避开尼泊尔失蜡法工艺传统的影响。另外,目前在德钦考察到的铜器作坊只能提供关于藏族失蜡法的一个孤证,我们尚无法依此做出更多的推断,要探讨藏族传统失蜡铸造工艺的相关问题,仍有待于其他藏族地区发现更多类似的铸造工艺。
通过对传统手工艺生产作坊的实地考察,可以获得有关传统手工生产的第一手材料,这些材料可以为我们推测历史上一直以来延续的工艺传统提供有效的证据。但是,这种有效性的前提是现在的手工生产作坊所采用的技术在很长时期内没有变化或者变化很小。过去半个世纪中,由于我国社会生产和生活状况的快速改变,即使在许多传统的民族地区,传统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也在快速的消亡和变异。上述情况不但使从事传统工艺考察获得有效信息的难度不断增加,而且也使保护和保存这些传统手工技艺信息的工作变得更加紧迫,因为当失去了存在于当今时代真实的传统生活的图景时,我们将更加难以触及曾绎的历史和文明。
[作者简介]袁凯铮,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李晓岑,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 100083)
原标题 云南德钦藏族传统铜佛像熔模铸造工艺调查
(责编:王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