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政策与研究 > 研究

清代北京民俗中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涵

马佳   发布时间:2014-05-09 10:05:00   来源:西藏研究

  清代,北京城中兴建了许多藏传佛教寺庙,从而以这些寺庙中的一些活动为中心,渐渐形成了上至朝廷皇室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积极参与的一些民俗活动。本文根据有关北京地方的文献记载,简略论述了清代北京城中所举行的“白塔燃灯”、“雍和宫舍粥”、“绕塔”、“喇嘛打鬼”等几项民俗活动,揭示出其中所蕴涵的藏传佛教文化内涵,旨在说明藏传佛教对清代北京民俗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白塔燃灯

  在北京北海公园的华岛有一座美丽的白塔,是北海公园的标志性建筑。这座白塔是典型的覆钵式喇嘛塔,高35.9米,下承高大的砖石台基,塔座为折角式须弥座。正面塔门内刻有藏文“十相自在图”,象征吉祥平安。康熙十八年(1679年)、雍正九年(1731年)曾因地震毁坏,先后两次重建。白塔之下的永安寺是顺治八年(1651年)与白塔同时兴建,初称白塔寺,寺内立有顺治八年白塔寺碑,碑载:“……有西域喇嘛者,欲以佛法阴赞皇猷,请立塔建寺,寿国佑民。”[1]根据黄颢先生在其著作《在北京的藏族文物》中考证,“西域喇嘛”指的是青海塔尔寺第一世巴珠活佛曲结金巴嘉措,清太宗崇德年间曾在盛京传法,顺治登基后被延请至北京。根据巴珠活佛的建议,顺治皇帝下令在与皇宫相邻的山上,立塔建刹,并树立吉祥天女像,以保国家社稷永固。顺治时白塔寺曾是巴珠活佛驻锡之所。乾隆七年(1742年)敕修佛塔后,遂将寺院改名为永安寺。

  据《金鳖退食笔记》载,“每岁十月二十五日,自山下燃灯至塔顶,灯光罗列,恍如星光。诸喇嘛执经梵呗,吹大法螺,馀者左持有柄圆鼓,右执弯槌,齐击之。缓急疏密,各有节奏,更馀方休,以祈福也。”清时规定每年藏历十月二十五日延致京畿各喇嘛108名在永安寺各殿诵经。[2]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传佛教的传统节日“燃灯节”,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成道圆寂,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节日。在西藏,燃灯节又叫“浪麦”,意思是全世界都有佛法的火焰在照耀。届时,僧俗教民或在寺中,或在自家的佛龛前点燃酥油灯。僧侣们还要念诵祈愿经,所诵经典着重于对宗喀巴大师的祈祷和赞颂,以表达对宗喀巴大师的怀念之情,并以此赞颂佛法如光明火炬,永远驱散黑暗、愚昧的功德。

  藏传佛教(格鲁派)传入北京后,在京城的黄教寺院内也沿照藏地风俗,在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一早,寺院内各侍堂、佛殿都要清扫干净,各佛像前也置换清水、鲜花、果品等供物。晚上在寺院的经堂、僧舍、佛殿、佛塔等高大建筑的平顶和四周,按照顺序一排排、一行行的摆放好酥油灯。夜幕降临万盏油灯同时点燃,顿时灯光罗列,如同星辰万点、银河落地,辉煌灿烂,蔚为壮观,为京城平添了一片异域色彩。周围的民众从不同的方向向寺院望去,则闻僧侣们在夜色中赞颂宗咯巴大师的声涛和有规律的长号奏鸣在一片燃起的灯海中响起,使人们仿佛置身极乐佛光普照的佛国世界。

  二、雍和宫舍粥

  雍和宫,位于北京东城安定门雍和宫大街,是清代以来京城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雍和宫建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初为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命名为雍和宫。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寺庙,供奉佛像,建立四学,并成为清政府管理全国藏传佛教事务的办事机构。

  农历腊月初八是佛教传统节日,按照佛教说法,该日为释迦牟尼佛成道纪念日。相传,释迦牟尼出家后,苦行未果,其后至尼连河沐浴并接受牧女乳糜供养,恢复体力,从而在伽耶地方菩提树下成道。我国佛教徒根据牧女供养乳糜的典故,于该日以米及果物粥供佛和僧尼自用,称腊八粥,又称佛粥、福德粥。清代,在北京的雍和宫中也举行这一传统佛教节日活动,据说是“雍正三年(1725年)奉世祖之命,雍和宫内万福阁等处设大锅煮腊八粥。并请喇嘛诵经,并请各王公大臣品尝食用。民间亦争相效仿”。[3]

  熬粥从腊月初一就开始了。自腊月初一起,雍和宫的喇嘛们就开始搭棚垒灶,支上六口丈二大锅,洗涤器皿,选取清新谷果。清廷对此非常重视“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4]等到腊月初七鸡啼生火,熬粥用宫中专门练习者10余人,并由喇嘛多人围锅念经。粥用糯米、黄米、红小豆、红枣、栗子等放在一起精心熬制,外加干果以作点染,到腊月初八的拂晓出锅。供粥大臣率人将粥盛在碗里,供在各佛殿的佛像前。然后将粥进奉内廷献给皇帝,皇帝照例谕令供祀太庙、寿皇殿及内廷西苑各庙,然后分赏内廷各宫,再分赏外廷各王公大臣、驻京大喇嘛、雍和宫诸喇嘛、京城文武官员,甚至还要寄赐给各省的封疆大吏。最后还要将粥一碗一碗地舍给那些前来上香的京城百姓。虽然老百姓家里都会在这天熬腊八粥,但许多人还是愿意到喇嘛庙里来接受舍粥,因为他们认为喝了由喇嘛虔诚诵经而熬的佛粥,可以免灾祈福,一年平安。因此,讨布施粥也成为北京百姓欢度年节的主要活动之一。

  在腊月初八一早,京城各藏传佛教寺院甚至清官里都要举行大型佛事活动。据《养吉斋从录》载:“腊八日,中正殿下直左,设小金殿,圣驾御焉。殿前大臣左右侍,众喇嘛于殿下唪经。达赖喇嘛、章嘉呼图克图至圣驾前拂拭衣冠,申祓除之义。佛事毕,乃散。谓之‘洞黎’,清语吉祥也,俗谓之‘送岁”’。[5]在雍和宫的喇嘛们也要念经1天,并有2~4名听经大臣在佛殿听经。初九日清晨,听经大臣进殿复命,至此熬粥仪式全部结束。事实上,雍和宫等寺院的舍粥活动也揭开了清代北京年节的序幕,继而人们便在爆竹声中辞旧迎新。

  雍和宫的舍粥活动是藏传佛教传人内地 之后对汉地佛事活动和民俗活动的吸收和融合。在清代,雍和宫的“舍粥”也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佛事活动,成为北京上自皇家贵胄下到普通百姓都非常重视的年节民俗活动之一。

  三、绕塔

  在北京西城区阜城门内,有一处北京最早的藏传佛教建筑——妙应寺白塔。该塔始建于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敕令在辽佛舍利塔遗址上建造白塔,又以塔为中心建造寺院,命名为大圣寿万安寺。该寺成为当时皇家宗教活动和百官习仪的中心场所,香火鼎盛。元末,该寺遭雷击焚毁。明代重建后,更名为妙应寺。清代由朝廷出资屡次修缮、装塔,并成为京城最著名的庙会集市场所之一。

  妙应寺白塔是典型的覆钵式瓶形喇嘛塔,它蕴涵着藏传佛教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意义,是藏传佛教信仰者瞻仰礼佛的物化对象。以藏传佛教基本原理,佛塔可分为身、语、意三种:身之塔代表佛陀的化身,语之塔代表佛陀的教诲,意之塔代表佛教最基本的精神思想和佛陀所持有的空寂明净。塔的四周多刻满经文。绕塔而行,每绕一周,就等于念经文一遍,因佛教的习俗以右为尊,因此绕塔皆从右向左转。绕转塔寺是自我身、语、意净化的过程,并显示了对三宝的感恩、敬仰之情。[6]

  由于妙应寺白塔是北京历史上最为悠久、最为神圣的藏传佛教建筑,又在宗教文化交流上产生过重大影响,因此颇受人们的崇信。据《帝京景物略》载:“岁元旦,士女绕塔,履屣相蹑,至灯市盛乃歇。[7]每年从正月初一起,百姓们纷纷来到京城最大的喇嘛塔下怀着各自的心愿,绕着白塔不停脚步地走着,祈求新的一年里福寿安康、万事如意。人们怀着美好的憧憬绕塔而行,然后去参加庙会,熙熙攘攘的绕塔人群一直要持续到元宵节才会减少。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