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俊巴皮具传承人次仁:飞针走线演绎那古老的“传奇”

裴聪    发布时间: 2014-03-28 14:52:00    来源: 西藏日报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俊巴皮具制作传承人次仁(左)向记者展示制作完工的牛皮船。高加库 摄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俊巴皮具制作传承人次仁(左)向记者展示制作完工的牛皮船。高加库 摄

  后来,王子历经千辛万苦,在渔人巴莱增巴的指点下得到如意宝绳。他将如意宝绳抛向姑娘们,如意宝绳直冲向其中一位相貌平凡的姑娘并将其套住,姑娘无法动弹。此时,如意宝绳发出神奇的光芒,姑娘瞬间幻化为美丽的仙女雍卓拉姆。王子的真挚情感换回了仙女雍卓拉姆美丽的爱情。而渔人巴莱增巴后来化身为凡人,一直生活在湖畔的村庄里,教村民如何捕鱼。

  事实上,俊巴是茶巴朗村俊巴2组,大家也习惯性地称它为俊巴渔村。村庄的北面就是拉萨河。次仁说,长久以来,由于这里交通闭塞,牛皮船不但用来捕鱼,也成为重要的水上交通工具,特别是五世达赖期间,西藏的俊巴村、卡如、努巴等地区有专门依靠牛皮船运输来谋生的,其中,曲水县俊巴村是典型代表,规模也最大。

  所以,说起俊巴,就会让人想起闻名遐迩的俊巴牛皮船和牛皮船舞。那么一艘牛皮船是怎么制作而成的呢?

  次仁拧着一支迷你型的牛皮船,一边向我们作解释。“牛皮船是藏区独有的渡河工具,以拉萨河和雅鲁藏布江中游的牛皮船的制作为优良。船工用木桨划船,可以摆渡、运输、捕鱼。”

  “牛皮船的造型结构比较简单,选用比较坚硬有弹性的木材做骨架,把牦牛皮泡在水里,将皮上的毛和肉全部去掉后,用4张牛皮并对缝起来,趁牛皮软时包在骨架上,同时用牛皮绳子捆紧绷好、晒干、擦油定型。再把牛皮缝口接头处,采用牛、羊油来堵住缝口密封好,避免进水,做一对划桨,就可以下水使用,只需1个船夫就可以操作。牛皮船下水浸泡后比较湿软,不怕河中礁石撞击,且自重量小,不管河道深浅,都可行。”对于怎样制作牛皮船,次仁可谓是运斤成风了。

  “在桑耶寺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吐蕃时期的早期牛皮船是圆形圆底船,估计比近代牛皮船小一半,船只容纳约3—4人。近代牛皮船,是将早期牛皮船改成梯形船,由4张牛皮缝制,比早期牛皮船大一倍,能容纳约7—8人。如果水上行程较远,乘客人数较多就把两只牛皮船并对捆绑在一起使用,这样不但提高了安全性能,而且人和东西不分散便于一次性过江,这时候划船,两边需要帮手。一只牛皮船的重量约有十多斤到三十多斤不等,一个人可以背走,平时不用时从江边背到自己家存放,或者放在江岸固定的船房内。”对于牛皮船的历史和属性,次仁也是十分的了解。

  据说,牛皮船在俊巴历史上是刚开始的皮具制作品。在制作牛皮船过程中剩下很多小块的皮,但后来技师们认为不能随便浪费,在奇思妙想之下产生了加工成各种皮具的念头,从此就有了俊巴村民在捕鱼捞鱼、烹制渔宴的同时加工皮具的传承和生活习俗。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