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非遗竹柳传承人桑旦旺堆:守护古老的编制技艺

王珊    发布时间: 2014-02-26 13:30:00    来源: 西藏日报

  原标题:桑旦旺堆:守护古老的编制技艺

桑旦旺堆制作的各类筐子、筛子、簸箕。
桑旦旺堆制作的各类筐子、筛子、簸箕。王珊 摄

  导读:

  西藏传统的编制技艺,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文化渊源表现着藏族人民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展示着璀璨的西藏文明。2010年2月,色麦柳条编制技艺顺利成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族中的一员,开启了兴兴向荣的发展之路。今天,我们就走进曲水县茶巴拉乡色麦村,一同探寻古老柳条编制技艺。

  冬天的拉萨,土地和农民都已进入了休息期,大地一片沉默,暖阳洒在村庄里,只有飘渺的炊烟在回应。

  寂寥的季节,却有一群人正在色麦村一户人家里忙得热火朝天、不亦乐乎。他们席地而坐,用一种特制的刀具,一头设了圆环套在右脚拇指上,一头把在手里,正在把一些木条削切成细而扁的长条。他们用这些细长的木条,编制着一系列精致又实用的箩筐、筛子和簸箕。这就是在西藏流传百年的编制技艺。

  作为我国古老的手工技艺,柳条编制在汉地承载着近千年的文明。在西藏,一种独具藏族文化特色的编制技艺也代代流传至今,仍在服务着当地的农民朋友,也逐渐发展出了新的造型,成为城市中家居装饰的新宠。从前,这门技艺专门服务于农业生产,制作各类筐子、筛子、簸箕,深受农牧民群众的喜爱;而今,它已经开始演进为一种家居装饰的工艺品,以其别致的外形、精巧的做工和优良的质地,吸引着许多市民和游客的关注。2010年2月,这门技艺顺利成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家族中的一员,开启了兴兴向荣的发展之路。

  2月的一天,记者走进了编制技艺的传承人桑旦旺堆的家。这是一户并不起眼的农家小院,位于拉萨市曲水县茶巴拉乡色麦村,就在高耸的色麦宗遗址身后。在旧时代,色麦宗是拉萨一户有名望土司的避暑庄园,在风光秀丽的色麦村属于标志性建筑。而当时的色麦村,也是远近闻名的农具生产中心,这里产出的箩筐、筛子和簸箕供应着拉萨地区各个村镇的农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据曲水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拉巴次仁介绍,在编制技艺最繁盛的时代,这里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箩筐编制,制作出来的箩筐等产品又细又好,慕名而来的买家络绎不绝,一度盛名在外。

  桑旦旺堆回忆起那段时光也露出笑容。“那时候,我制作的一个箩筐能换来两个旧币,当时可是一笔高收入啊!”从8岁跟着哥哥学艺开始,到21岁出师独立门户,如今已经63岁的桑旦旺堆执着地坚守着这份曾给予他荣耀的手工技艺。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