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百岁学人贾芝一生守望民间文学 曾抢救“格萨尔王”

程竹    发布时间: 2013-03-19 11:37:00    来源: 中国文化报


贾芝先生近影

  ● 贾芝下定决心走一条研究民间文学的道路,开始了默默无闻的采写、翻译、研究工作。

  ● 同事们看到他狼狈而又不修边幅的样子,不禁调侃:“远看像个逃荒的,近看像个要饭的,仔细一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贾芝倒也毫不介意,反而自己还常常用以自嘲。

  ● 他一生致力于三个对接:学者与民众的对接;书斋与田野的对接;民族与世界的对接。

  ● 他以众多鲜活的实例有力地论证了中国大地辉煌的史诗传统,使得“中国无史诗”的论调从此失去市场,世界学者为之一振。

  ● 贾芝认为,民间文学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凭借口头传播的一种活形态的文学,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和作用,更具有它自己多变而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记录和保存民间文学作品时严格注意科学性的问题,绝对不允许随意乱改。

  近日,百岁学人贾芝在北京协和医院病房接受了记者专访。宽敞明亮的房间铺满阳光,茶几上盛开着一簇淡雅清新的百合。贾老正与夫人金茂年在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音乐声中练习健身操,阳光、鲜花、音乐、贾老和夫人,勾勒出了一幅美丽恬静的图画。

  100年的风雨以时间为笔,在老人脸上留下了阡陌纵横的沧桑印记。听这位自称“草根学者”的著名诗人、民间文艺学家、民俗学家娓娓讲述长达80余年的学术人生之路,记者感受到他对民间文艺研究的那份眷眷深情,感受到他对民间文艺阵地的那份坚守……

  著作等身的世纪老人

  贾芝是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毕业于北京中法大学经济系,之后参加革命。1938年,贾芝来到陕北延安,他对民间文学的情结就是从这里形成的。在这里,他和来自北京、上海等祖国各地的许多青年作家、艺术家一样,惊异地发现了民间文学这条独具生命力的山间河流。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这种文学取向,更是巨大的激励。贾芝下定决心走一条研究民间文学的道路,开始了默默无闻的采写、翻译、研究工作。

  从事民间文学,当然必须深入民间。贾芝抛开书斋的安逸,春风满怀地走向了田野。长年累月,他的足迹遍及陕北高原的角角落落。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当他成为一名颇有名气的民间文艺研究专家的时候,却也从一介都市书生变成了身着会棉袄腰系草绳的“陕北汉”。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间文学迎来了春天。1950年,贾芝受命创办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后来又历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分党组书记、秘书长、副主席、名誉主席。

  学术上的职务不能等同于政治上职位,但是贾芝觉得这是国家和学界对自己的一份信任,他更加废寝忘食地工作。直到20世纪80年代,贾芝身穿破旧的中山装,斜挎着背包,像赶场一样奔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两个单位的学术会议上。同事们看到他狼狈而又不修边幅的样子,不禁调侃:“远看像个逃荒的,近看像个要饭的,仔细一看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贾芝倒也毫不介意,反而自己还常常用以自嘲。

  贾芝常常说:“与其说我是一名学者,不如说我是一个民间文学工作者。”他一生致力于三个对接:学者与民众的对接;书斋与田野的对接;民族与世界的对接。“几十年来,他出版了《贾芝集》、《民间文学论集》、《播谷集》、《贾芝诗选》、《拓荒半壁江山》等著作,主编了《中国民间故事选》三集、《延安文艺丛书·民间文学卷》、《解放区文学书系(民间文学卷、说唱文学卷)》、《中国新文艺大系·民间文学集》、《新中国民间文学五十年》、《中国歌谣集成》(30卷本)等。这些著作的大部分已经成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经典书目。

  说起对民间文学研究发展状况的感受,贾老兴味盎然:“民间文学如今是一座百花齐放蓬勃茂盛的大花园。像内蒙古地区汉族的爬山歌,蒙古族的各种民歌、好力宝和英雄叙事诗,山西的席片子、开花,河南、山东的唱曲等,都是民间文学生生不息的中枢神经。”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