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求松:弃商从教 海拔3800米演绎“放牛班的春天”

庄庆鸿 翁菁    发布时间: 2013-01-06 14:4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玉树州关爱生命协会会长求松(左)在给利民学堂的学生上藏文课。  人民网记者罗旭 摄
玉树州关爱生命协会会长求松(左)在给利民学堂的学生上藏文课。人民网记者罗旭 摄

  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里,老师改变了一群问题少年的命运。而外人看来,求松的人生就像电影的真实版。

  “这门考试很重要,我会在这儿陪着你们,你们必须做完。”风雪中,求松给了学生这样一个指令。

  82个藏族学生立刻正襟端坐。有人马上把手从兜里抽出来,掸了掸军大衣上面的雪,哈了两口气。

  玉树县地处青藏高原东部,位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最东部,平均海拔4493.4米,气候寒冷。这一天,是藏语文课程期末考试的日子,气温是零下7℃。

  这里,是位于海拔3800多米的“利民学堂”。求松,就是这个牧民大龄青年学堂的创始人。

  “我就像一头牦牛”

  2006年,一个藏族牧民来到了西宁市。

  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这位牧民既不会说普通话,也不认识汉字。他找不到厕所,最后甚至只能在马路边方便。

  “我走进人群,就像一头牦牛。我说什么别人听不懂,别人说的我也不懂。没有文化,太可怕了。”他这样对同乡求松说。这句话,震动了这个佛学博士。

  据玉树州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介绍,2011年,玉树州小学的平均辍学率为1%,初中平均辍学率为2%。

  据了解,牧区儿童失学,主要原因之一是他们从小到大都过着放牧生活,一年四季不断搬迁,没有固定居住点,难以固定就学。“等年龄大了,父母更不会支持他们学习,而是直接要求他们做生意、打工或成家。”

  22岁的义西多杰,就曾是一名“牦牛一样的少年”。

  少年时期,他没有受过任何学校教育,只会说藏语,对藏文和汉文一窍不通。日常生活就是挖虫草,或是偶尔给寺庙、牧民画画。直到他遇到了“求松老师”。

  当时,毕业后的求松从广东卖珠宝玉石到印度、尼泊尔,“一年也能赚个几万元”。但他决定放弃经商,为大龄牧区青年开办学堂,帮助他们脱盲。

  2010年7月2日,“利民学堂”正式开学。

  两个月后,迎来的第一批学生里,就有一脸茫然的义西多杰。“这么大年龄,很难上普通小学了。”他怎么也不会想到,两年后,自己竟可以用简单的汉字发短信,用基本的普通话交流更不在话下。

  身在不平凡的海拔,学堂的六门课程也不平凡:藏语文、汉语文、思想品德、唐卡绘画、掐丝工艺、藏香制作。

  上午8点的铃声响起,汉语文课小班上课了。15个学生跟着梅朵老师念“a、o、e”,写“一”、“二”。义西多杰用爱心人士捐来的新铅笔,写下了汉字的第一个笔画。

  9点30分,义西多杰“转战”藏语文班。他从字、词、句学起,如今,他已经在学藏文创制理论基础的《音势论》、《藏语语法三十颂》。

  上午是文化课,下午是技能课。本就会画画的义西多杰来到掐丝班,很快便能上手,还得到机会到了他从没去过的西宁市,学习了一个月。去年,他已经独立卖出两个掐丝作品,赚了600多元。

  利民学堂的82个学生中,10多人已卖出作品,价值300元至1000元不等。按照利民学堂的规定,收入的30%归学生个人所有,70%用来购买材料。“学生家里都比较穷,一般拿到钱后,都直接给家人,由家人支配。”

  但在义西多杰的父亲看来,这并不是喜事。

  义西多杰是长子,下面还有5个兄弟姐妹。在州里开出租车的父亲多次要求他退学,利用画画手艺赚钱。“给寺庙画一天能赚100多元,你天天坐在学堂里掐丝,有什么用?”

  义西多杰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我对父亲很愧疚。本该是为家庭承担责任的大人了,而我却始终为了追求理想,为了学习,忽视了责任。”

  求松相当看好这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坚决不同意他退学。“你出去了,我相信你也能赚点钱。但文化水平没有提高,手艺没有精通,将来肯定会后悔,也不能回馈社会。如果你坚持下来了,将来肯定是顶尖的,能帮助更多的人。”

  求松又开始一次次劝说他父亲,甚至恳求:“暂时让我教他三年,三年后我一定还您一个很棒的儿子!又懂藏文又懂汉文,又有技能,又有梦想,将来肯定是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最终,父子俩都想通了。“我再苦几年,一定要让儿子继续他的梦想。”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