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对话茅盾文学奖得主、藏族小说家阿来

许晓青    发布时间: 2012-09-14 16:23:00    来源: 新华网

从文学到电影:需要敬畏,也需要勇气——对话茅盾文学奖得主、藏族小说家阿来

阿来在接受采访(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阿来在接受采访(9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任珑 摄

  “这是我第一次‘触电’,我曾经说过‘永远不想写电影和电视剧’,这次破戒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藏族小说家阿来,在担任电影《西藏的天空》编剧后,在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泽当镇的一个小茶馆里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谈及文学创作和自己第一次担任电影编剧的经历,阿来用“敬畏与勇气”来形容。他坦言,拍电影是一个团队的大工程,而写小说对自己而言,似乎更容易一些。

  第一次“触电”,七天就“交卷”了

  2010年国庆长假,阿来在杭州只做了一件事,撰写电影《西藏的天空》的提纲。“两万多字,七天就‘交卷’了!”

  其实,不是每位茅盾文学奖得主都乐意涉足影视,在《西藏的天空》之前,阿来也是一个电影剧本的“绝缘体”。

  他微笑道:“2009年3月,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找到我,希望我动笔。但当时我手头已经有《格萨尔王》的写作邀约,因此我婉拒了上影。”

  “2010年国庆节,任总再次找到我。我也很惊讶,他们还在坚持创作!当时电影团队已经有了蓝本,剧本的关键词是‘翻身农奴得解放’,两位男主角农奴普布和少爷丹增因为命运的驱使而互为替身的情节已经大致有了。我提出,如果我参加进来,要把原来的主题再提升一下,要写‘人的解放’,被禁锢了身份的不同的人,都需要追求解放。”阿来抽着烟,向记者回忆起“破戒”写电影剧本的前前后后。

  他说,两万多字的剧本大纲在2010年的国庆假期中一气呵成,后来又查阅了大量史料,数易其稿,直至2012年初开拍。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