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尼玛次仁老师:教育即爱 春风化雨

陈寂 张京品    发布时间: 2012-01-13 13:09:00    来源: 新华网

  “雪莲花,春风化雨,四季沐浴阳光英姿飒爽;丹心田,薪火相传,千载灌溉希望心灵导航。”——这是西藏大学首届“我最喜爱的大学老师”征文比赛获奖文章《心灵的导航》中的一句话,文中描述的老师名叫尼玛次仁。

  在尼玛次仁老师的眼里,“春风化雨”和“心灵导航”,揭示了教育的本质——爱。他常引古人所言:“教者,上所施,下有所效也;育者,养子使其从善也。”

  现为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主任的尼玛次仁,从1996年进入西藏大学起,始终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第一线。2009年他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师”两项荣誉称号;2010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教育硕士优秀教师”。

  “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不是要让学生成为理论家,而是要让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分析和看待事物。”尼玛次仁说。他参与编写、修订的《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概论》于2008年被评选为“国家精品课程”,成为西藏高校的特色公共课程。

  《心灵的导航》一文的作者、西藏大学学生陈绍辉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多数人看来是高深莫测且枯燥难懂的课程。然而,尼玛次仁老师的哲学课却是荟萃了魔术、小品表演、故事会、做人与修行、敞开心扉沟通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他的茶杯、戒指、公文包乃至他的头发,都是上课常用的道具,寓教于乐,令我们深深折服。”陈绍辉说。

  课堂上,为了阐释不同认识主体对同一客体的反应各有不同时,尼玛次仁分别惟妙惟肖地扮演了一个颤颤巍巍的老人和一个玩世不恭的年轻人,面对同一个夕阳西下的景象,两者的表达大相径庭。

  尼玛次仁老师的课堂很少用幻灯片,因为他觉得那样容易让老师照本宣科,养成惰性;同时,对于老师也没有更多的展示空间,只有单向教学而没有师生间的互动。他最喜欢以自身经验为例,深入浅出地讲道理。

  1985年,出生于日喀则农区的尼玛次仁在拉萨考入重庆的西藏中学就读初中,成为内地中学开办西藏班的第一批学生。“100多名学生,我算是最差的一个了,而四年学习后,我的学习成绩可以说是全班第一了。”他回忆道。

  如今,面对公共课上各地参差不齐的生源,尼玛次仁将自己的往事一再重提,就是为了强调:“千万不要说自己基础差,基础不是问题。”

  西藏大学学生张玉蛟认为,尼玛次仁老师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是他独特的思维以及他做人做事的方法。

  尼玛次仁说:“我作为一个藏族人,我父母生于农村,目不识丁,没有多少知识,但绝对有文化。他们教育我不要去偷盗,要善恶分明。”

  担任西藏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主任后,尼玛次仁于2011年推动并完成了“边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和“西藏大学首届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研讨会”工作,并初步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

  “为人师表”,尼玛次仁老师是这句话的深刻践行者。学生们对他的评价是“简洁,却崇高”。

(责编:南卡)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