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琦指导学生操作数控机床
他视教师职业为自己的毕生事业,课堂上大胆创新,优化了教学方法;生活中无微不至,是藏区学生的贴心人。学生们都喜欢亲切地称呼他为“好哥子”。他,就是宜宾市商职校电子专业老师王高琦。
9月5日,记者来到市商职校时是课间,正在帮学生处理事情的王高琦忙的不可开交。待王高琦挤出时间后,记者才得以走进这名老师的职业生涯。
摩托车进课堂 教学“活”起来
把摩托车开进课堂?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确是王高琦教学中多次采用的一个方法,不仅学生乐于接受,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王高琦今年40岁,他的职业生涯从799厂技校到市商职校,已有19年,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多次获“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称号。2009年9月,他受学校安排接手了一批“9+3”藏区学生。
“教学不能照本宣科,找一些和现实联系的材料应用到课堂上去,学生的兴趣高了,学起来也更轻松。”针对电工、电子类专业性比较强的特点,以及促进学生圆满就业的实际要求,王高琦着力将教学和实践有机结合。在对摩托车维修专业班的学生授课时,王高琦将自己的摩托车开进课堂,第一步让同学们从引擎声音上判断故障,针对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剖析。“顶针”、“间歇”、“气门”……等等枯燥的专业术语,在王高琦鲜活的课堂上引起了学生的热烈讨论。在弄明白原理后,王高琦和学生一起拆卸摩托车,手把手指导他们修理好。
“学生们很喜欢这种教学方式。”王高琦回忆这个例子时谈了件趣事:有次大家齐心协力把摩托车修好后,“意犹未尽”的学生们又把车身擦得干干净净,就像新的一样,竟导致被贼偷了,幸好最后找了回来。如今这些学生很多已经走进宜宾各行各业实习,谈起他们,王高琦流露出了不舍的神情。
两次喉咙手术 一切为了学生
担任“9+3”藏族班级班主任教育和教学工作,给王高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大局上,他坚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课堂上,他力求完美。每接到一门课,他都会在课前分析如何使学生感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就提高了,然后老师再逐步引导、深化。”王高琦说。
这名老师的教学经验中,还有一条就是讲课的声音一定要大。为了让课堂讲授更富有感染力,他往往提高嗓门讲课。王高琦32岁时的一天,他突然感到喉咙难受,无法出声,休息一晚上后才可勉强说话。他坚持到学生暑假放假后,不得已接受了喉咙手术。休息一个月后,他就重返校园,不顾医生叮嘱,依然“我行我素”地大嗓门讲课。去年暑假,他又被迫接受了第二次喉咙手术。现在他的声音已经嘶哑,再也不能恢复以前的“响亮”。
“老师讲课的声音大,学生的精力才会集中,不然学生没感觉。”王高琦是这样认为的。
王高琦和藏区学生谈心
以生为本 塑造班级管理灵魂
“以生为本”是王高琦管理学生的根本指向。他关怀自己所培养的每一个9+3藏区学生,为教育“9+3”学生他课内课外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冷周是来自甘孜州的学生,现已在宜宾某集团公司顶岗实习,谈到良师王高琦,他的话语中充满了感激。2009年,冷周刚来宜宾读书时人生地不熟,在气候、生活方面都感到不适应。于是,王高琦差不多从早点7点半到晚上12点都一直陪在他们身边,上课、吃饭形影不离。放学后,他经常深入到学生自习室和宿舍,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有时候太晚,我们都叫他(王高琦)早点回家,可他不回,怕我们不适应。”冷周感动地说。
冷周还告诉记者,这两年来,每周六王老师都守在办公室,只要学生去都可以找到他,谈心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他是学生心目中的“老大哥”。
“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藏区孩子远离家乡、异地求学,学校所在地的语言和文化背景都与藏区有所区别,所以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关爱,要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从各个方面关怀他们。”王高琦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提高“9+3”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王高琦不计任何报酬地为他们补课,并多次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挤出钱来,为贫困的学生买学习用品。有一次,当王高琦听说一名藏族学生准备辍学回家成亲时,立即劝说家长让孩子回校。他无私奉献的品德,受到了“9+3”学生和家长的一致赞誉。
一份春华,一份秋实,在19年的教书育人道路上王高琦付出了辛勤劳动的汗水,也收获了一份份沉甸甸的情感。他为此而骄傲,他因此而快乐、幸福。“不追名逐利,无雄心壮语,只图教好书育好人,但求永远微笑面对学生,累并快乐着。”——这就是王高琦。
(责编:南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