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普琼:以质朴之爱坚守“生命禁区”

沙月 傅托    发布时间: 2011-08-04 08:56:00    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坚守在高原讲台上的普琼感到很快乐
坚守在高原讲台上的普琼感到很快乐

  茫茫雪域,高原腹地,地处西藏日喀则最西部、海拔5000米的仲巴县仁多乡,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生命禁区的禁区”,条件艰苦、气候恶劣、自然灾害频发……

  普琼,34岁的藏族汉子,西藏日喀则地区仲巴县仁多乡完小校长,“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称号获得者,就是在这块土地上,用平凡和坚守诠释了他对“担当”二字的理解。

  “我不留下谁留下,我不坚守谁坚守”

  2003年,得知仁多乡教师紧缺,普琼主动要求从条件较好的康马县调到仁多乡工作。

  乡里的老师们至今还清晰地记得他们第一次见到的普琼:精瘦的身材,黝黑的皮肤,削瘦的脸庞,憨厚的笑容。对他到仁多乡教书,乡里的老师们十分不解,问他原因,他挠挠头笑着说:“听说这儿缺老师,我就来了。”

  不久,人们明白了,普琼这句看似朴实的话,是发自肺腑的决心与承诺。

  到仁多乡的第三天,普琼就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失眠、气喘、浑身乏力。老师们劝他休息一下,等身体完全适应了再工作。普琼却憨笑着答谢了大家的关心,依旧坚持上课。等身体适应仁多乡的气候以后,他又主动要求多带几个班的课,毅然地承担了二年级的藏文课和三年级的数学课。虽然工作量加大了许多,但他备课、上课、听课、测试、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依然一丝不苟,兢兢业业。

  仁多乡的夏天只有不到两个月时间,还时常下雪,需要穿秋衣秋裤御寒。到了冬天更是寒风凛冽,天寒地冻。由于大雪封山,仁多乡小学的寒假是从12月底放到次年2月底。寒假需要值班的时候,普琼每年都留守,把与亲人团聚的机会让给那些年轻教师。

  一次,县教育局领导去仁多检查学校开学准备情况,他们看到寂静空荡的校园里,普琼正独自一人打扫校园,一群野狗在他身旁跑前跑后。问及学校开学的准备情况,普琼笑着说:“都搞好了,就等着孩子们来上学了。”前去检查的人看到,校区的卫生搞好了,教室的玻璃擦亮了,课桌椅摆好了,就连老师上课用的粉笔都摆得整整齐齐。

  在这“生命禁区的禁区”里,普琼至今已经坚守了7年多,把自己的满腔热情献给了三尺讲台,献给了渴望知识的孩子们。

  白天,他和孩子们一起唱歌、打球、做游戏;深夜,他到学生宿舍查铺,轻轻给孩子们掖好被子。学校放假,他亲自送走最后一名学生,独守着空荡荡的校园。学校开学,他把整个学校仔细打扫一遍,然后拿着乡政府统计的适龄儿童名单,挨家挨户劝学。

  仁多乡环境艰苦,教师流动性较大。为了让其他老师和他一起坚守,普琼以心换心,以情动情,把同事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同事生病了,他嘘寒问暖,端茶倒水;同事思想有了波动,他与之恳切交谈;同事的家庭闹矛盾了,他热心协调。在学校的民主生活会、教师座谈会上,他鼓励大家说出各自遇到的困难,之后,他跑前跑后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鼓励教师“呆一天仁多,奉献一天教育”。自从普琼担任校长以来,仁多乡教师队伍一直保持相对稳定,几年来,只有3名教师因身体不适调离。

  7年来,只要普琼在学校,每天早上第一个起床的肯定是他,因为他要为孩子们摇响起床的铃声。不管寒来暑往,不论雨雪冰霜,这清脆的铃声在这所雪域高原深处的小学校里从未间断过。

  7年来,看着学生笑,普琼也会跟着笑;看见学生生病,普琼就忙里忙外地为学生服务。作为校长,他能够叫得出全校每个学生的名字,甚至能说出每个学生的点滴变化。虽然工作琐碎、忙碌,但同事们从未听见过普琼的抱怨,他总是充满活力,脸上挂着阳光般的笑容,守护在仁多乡的孩子们身边。

  当记者问普琼为什么可以坚守“生命禁区的禁区”,他说:“我不留下谁留下?我不坚守谁坚守?我要是离开了,把这儿的孩子交给谁?” 

  “走进学校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刚到仁多乡时,家长让孩子进学校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学生请假或者逃学回家放牧的事情时常发生。”普琼说。因此,“控辍保学”,让每个适学儿童都能走进学校,是当时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

  仁多乡是一个纯牧业乡,牧民教育观念相对落后,一些家长宁愿让孩子放牛放羊,也不愿意送他们去上学。普琼不厌其烦地上门动员。平时不善言辞的他,到了学生家里,讲法律,讲政策,讲身边的故事,讲孩子的发展,讲社会的进步,用执著和热忱感动着家长……

  2003年的一个下午,普琼在清点学生人数时发现仁多乡二村的一个学生刚刚逃学回家了,他连忙和一位同事骑上摩托车追了出去。路况太差,刚离开乡政府所在地不远,摩托车就坏了。二人弃车步行了几十里山路,摸黑找到了学生的家。学生家长被感动了,同意孩子继续上学。从此以后,这个学生再也没有逃过学,每学期假期结束后,总是第一个返校。如今,他已经成为内地西藏班的一名优秀学生,他的家长也成了仁多乡远近闻名的义务教育宣传员。

  2005年夏天,正在学校上课的仁多乡一村学生措吉被父母强行带走。普琼得知后,立刻与同事赶到几十公里外的措吉家,耐心劝说措吉的父母,一遍遍地解释国家对西藏教育实行的优惠政策。措吉的父母坚持认为,女孩子没有必要上学,只要能放牛放羊就可以了。普琼说:“即使是放牛放羊,也得有知识、懂科学,有知识的人放牛放羊也会做出大名堂。”“软磨硬泡”了大半天,普琼最终说服了措吉的父母,把措吉带回了学校。现在,措吉已经是一名高二学生了。

  2006年8月,招生工作又开始了,这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日子。普琼和同事去三村招生,一位固执的家长不管怎么动员就是不同意让孩子上学。看看实在无望了,普琼突然拿起牧民家桌子上的一盒药,对学生家长说:“这盒药不能吃了,吃了治不了病,还对身体不好。”家长问原因,他指着盒子上印的保质期对家长说:“这盒药已经过期一年多了。这就是你没上学的后果。你要是不让孩子们上学,那以后你们全家的生活还会有很多不便。”见普琼老师讲得非常有道理,家长最终同意孩子上学了。

  这些年来,为了实现“走进学校的孩子一个也不能少”的愿望,走村串户、忍冻挨饿地去劝学,对普琼来说已是家常便饭。这些还不是最困难的,露宿野外的时候,漫漫长夜,一个人在凄冷的荒野独守篝火,阵阵野兽的嚎叫声从四面八方传来,那种孤独、恐惧和无助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2010年,新学期开学了,县教育局要求各校对学生到位情况日日上报。当时,由于信号发射塔发生故障,仁多乡与外界失去了联系。让县教育局同志感到纳闷的是,普琼每天都能正常向教育局报告情况。县教育局的同志们深入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原来普琼每天都骑着摩托车跑30公里,到相邻的有手机信号的阿里地界上,报告学生到位的准确数字。

  仁多乡地域辽阔,5个行政村13个自然村分布在400多平方公里的苍茫草原上,牧民们居住得很分散。为了“一个都不能少”,开学前的那段日子,普琼常常骑着摩托车,奔驰在茫茫荒野上,把孩子们一个个接到学校。

  2010年,仁多乡完小一年级招了70多个孩子,第一次分成了两个教学班,在校生也达到了历史最高的231人。如今,仁多乡成为全县13个乡镇中适龄儿童入学率最高、巩固率最好的乡镇。仁多乡也多次受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学校会议室墙上的一面面锦旗、学校德育室里的一本本获奖证书,凝聚了普琼多年来的心血与汗水。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