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追回一名逃学的学生,一位年轻的男老师先是骑着摩托车追赶,然后又甩开步子行走数公里,最终在黑夜完全笼罩大地之时来到这名学生家里,进而做通了学生和家长的工作,把孩子领回了学校。
似曾相识的场景出现在数年前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中。这部反映中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影片在几年前的西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5000米的一个偏远牧区得到了很好的注脚。
“如今这种事情很少了,父母都愿意将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34岁的普琼如今是仲巴县仁多乡完全小学的校长,言语间充满了一种自豪和成就感。
干练的平头、1.77米的个子、黝黑的皮肤、不善言词,普琼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人。然而,为了改变世代身居深山草原牧民的思想观念,他和他的10位同仁付出了巨大的精力和耐心。
仲巴县地处西藏西部。高原大地的苍凉让这里成为日喀则地区18个县中海拔最高、条件最艰苦、气候最恶劣、农牧民居住最分散、边境线最长的一个县城;而仁多乡则是仲巴县境内气候最为恶劣、离县城距离最远的一个乡镇。
就是在这样的“生命禁区”里,34岁的普琼和他的同仁们,为了改变7个班级227名牧区孩子的命运,坚守教师岗位,不仅担当老师之责,更兼当父母保姆之职,尽心尽力,恪尽职守。
2003年的某个晚上,正在查铺的普琼发现一名学生的床铺上空空荡荡。普琼知道,这名学生肯定又逃学回家了。于是,他独自一人摸黑走向了崎岖的山路,步行几公里,终于在天蒙蒙亮之际来到了这名学生家里。
见到普琼老师突然出现在家里,学生和他的家人先是一惊,然后连忙为普琼斟茶。感动于老师的执著和所讲的道理、摆的事实,学生回到学校继续学习。
普琼老师的努力,最终换来的不仅是这名学生成为仁多乡完全小学为数不多的考入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同时也得到了学生家长不尽的感激。
正是老师们的这种付出,让仁多乡完全小学成为仲巴县所有乡镇小学中,适龄儿童入学率最高、巩固率最好的一个乡镇。今年开学之际,一年级新生招收计划60人,可最终报名人数超过70人,校方不得不多开一个班。“入学率达到了100%。”普琼校长说。
几年前,对于仁多乡完全小学的老师们来说,在没有什么像样公路的牧区里风餐露宿追学生是家常便饭;而如今,一个学期自始至终陪伴学生的学习、生活等一切事宜则成了老师们当仁不让的工作。
普琼说,由于地处牧区,居住分散,学生一个学期都需要住校,“我们不仅当老师,还要当他们的父母保姆,一个学期的吃喝拉撒睡都要管。”
没有怨言。一切为了孩子。普琼曾经在2008年得过一次肾病,在做了手术一个月后,赶紧回到了学校。此时他的病假休息时间还剩一个月,可他并不想待在家里或者医院,因为“想孩子们了”。
仅仅保障学生不逃学并不是普琼的最终目标。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自费购置电脑供学校老师使用、学习;建立健全教学奖惩制度,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严格教师考勤制度,制定和完善后勤保障制度。他用实际行动充分践行着“从实际着手,用管理办学,以质量取胜”的办学原则。
普琼老师的努力,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从2008年至今连续3年,不仅仁多乡完全小学被评为“仲巴县教学管理先进学校”,普琼自己也被评为“仲巴县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和2009年,普琼还分别被评为“西藏自治区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
十几年在教育战线默默的工作,普琼从最初的一名民办教师到如今的校长,从最初每个月120元的收入到如今5000多元的工资,这一切,不仅是对普琼工作努力的肯定,同时也改变着他的家庭——两个年幼的孩子和无业的妻子——的生活条件。
(责编:丁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