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贾兴义:青藏路上的筑路先锋

梁小琴 王梦敏    发布时间: 2011-06-16 08:45:00    来源: 人民日报


贾兴义近照。梁小琴摄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进入拉萨后,3万余人的部队在粮食、燃料等物资补给上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

  能否有效解决进藏部队的吃粮问题,关系到解放军能不能在西藏站稳脚跟。按照中央和毛泽东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进藏部队一边修路、一边生产。在公路还未修通的地段,部队采用畜力大规模给西藏运粮。

  “艰苦”是进藏途中最深的印象

  1951年,还在上中学的贾兴义,在西安市东木头市公字1号西北军区西安办事处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作为专门培训的卫生员,被分到了十八军西北独立支队运输队。1953年夏,中央政府委托西北局组建西藏运输总队,贾兴义所在的运输队被编入西北运输总队。

  从青海进入西藏的路途相当艰苦,从香日德出发,一路荒滩戈壁,没有人烟,“艰苦”是进藏途中留给贾兴义最多的回忆,“冷”、“饿”则是贾兴义最深的感受,“那种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行军途中,我们把糌粑做成团,放在腰间。饿了,就拿出来吃两口。糌粑团冻得生硬,用牙一咬,满嘴都是冰碴子。渴了,就把河边地上的沙子刨开,把沙子下面的冰敲碎,放一块在嘴里。”

  贾兴义回忆说:“记得行军到了不冻泉,一天晚上,我们搭好帐篷宿营,大家实在太累了,晚上风把帐篷吹走了都不知道。别的分队的同志看到‘从天而降’的帐篷,还以为是空降的特务。呼出的气结成了冰碴子,粘在嘴和鼻子周围,醒来后头一动,冰碴子把脸都划烂了。青藏沿线都是多年的冻土,不管什么季节,睡醒后卷起被褥,身下就是一样大小的湿印迹,那是睡觉时体温把地表的冻土融化后形成的。”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