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萨珍:与西藏现代医疗事业共同成长

——“我这六十年”系列人物报道六
陈香玉    发布时间: 2011-06-09 08:30:00    来源: 中国西藏网

萨珍目前正在准备二医院的妇幼保健研究和建设
萨珍目前正在准备二医院的妇幼保健研究和建设 摄影:陈香玉

  萨珍,西藏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她从容,自信,平和而严谨。回忆起自己多年来行医治病的经历,萨珍历历在目,仿若昨日。

  几十年来,萨珍从一位医务室的卫生员开始一路成长,从内地进修学习到回藏投身临床检验学,从亲手传带接班人到从事高原疾病科研,萨珍的脚步从没有停歇。她同西藏现代医疗事业一同成长,并见证着几十年来西藏医疗的飞速发展。

  从赤脚医生到检验科一把手专家

  萨珍的父母是当年建设兵团的工人,从上学起,萨珍便格外好学。白天上藏语小学,晚上她跟着大人到当时支边青年为提高当地文化水平而开办的文化补习班学习汉语。小学毕业后萨珍赶上了国家实行培养当地少数民族知识人才的政策,特别是西藏当时缺医少药情况严重,急需卫生医疗人才,萨珍因成绩优异而被选入了卫生员和赤脚医生培训的行列,从基本的医护知识学起,就此走上了她的行医之路。

  1972年,萨珍成为了四名八一农场的卫生员之一。当时的培训教材只有一本《卫生员手册》,从四川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八一农场的老师便根据这本手册从基础的打针抓药开始教他们。

  萨珍回忆说,“每到农忙时我们都要下乡给老乡们送医送药,看病治疗,当时更多的是以赤脚医生的形式,不定期地走村串户给百姓看病,而且也只能处理一些常见的疾病而已。”

  3年后,萨珍得到了第一个系统学习的机会。1975年实行的招生制度改革使得萨珍通过考试被南京医学院录取,萨珍同其他8名藏族同学一起踏上了内地求学之路。

  到了内地萨珍才发现,一切都要从头学起。基础差,跟不上,使得她和同学们学习起来有些吃力,于是便提出从数理化基础知识开始学习,学校立刻和西藏自治区卫生厅联系,萨珍和同学们转到了中央民族大学的医学预科班。2年后,通过第一届统考,萨珍考入了江苏镇江医学院。81年毕业后分配到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萨珍正式开始了她的检验医生生涯。

  由于当时医院紧缺医疗专科的人才,对于会影响到医生诊断的检验科,院里格外重视,便将学成归来萨珍调到检验科。由于临床检验操作性强,刚从书本中钻出来的萨珍又要重新开始学习临床检验的实际操作知识和技术,仅仅半年后,萨珍便完全上手了。

  回想起自己第一次运用所学的知识下诊断,萨珍记忆犹新。“那是一个50多岁的工程队退休藏族职工,到我这里做穿刺检验,我发现是淋巴结转移癌。但当时既没有老师请教,又没有现在这么先进的设备,下这个诊断让我颇费脑筋,花了足足两天时间,拼命看书,查找资料来支持我的判断。终于在第三天,我下了诊断书,病人后来也确诊为转移瘤。”萨珍的话语中仍能感觉出她当年的紧张。

  萨珍的好学和不服输的劲头为她赢得了更多进修学习的机会,这在当时学习进修机制相对单一的环境下显得弥足珍贵,而萨珍也非常珍惜这些机会。1982年,院里有机会到内地学习骨髓细胞学。由于前一位同事因故中断了学习,萨珍底子好又有临床经验,便接下了院领导对她提出的“6个月学成归来”的要求。

  在镇江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学习期间,萨珍不但学习了份内的科目,还额外学习了穿刺细胞学和食道拉网。在当时尚没有更为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的时候,这是诊断癌症和肿瘤的最有效办法,而在西藏,也没有同时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的人才。

  虽然在镇江学习,但是萨珍抓紧一切时间在南京军区总医院、苏州、北京、哈尔滨等地实习,“除了吃饭睡觉,其余时间都在实验室了。”萨珍笑道。

  学成而归回到西藏,萨珍开始将她在内地所学应用到了疑难杂症的检验和诊断中。尽管当时的医疗水平和硬件设施不如现在这般先进、齐全,但她仍然坚持着。对病人的诊断,萨珍务实严谨,丝毫不肯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既然我有这个能力,就要对病人负责,不放过任何救治病人的机会。”萨珍认真地说道。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萨珍在病患检验和诊断上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病人慕名而来,让萨珍为他们检验诊断。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