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十八军随军记者林田:难忘西藏和平解放路

王衡    发布时间: 2011-06-02 16:22:00    来源: 新华网

  60年前,林田跟随解放军到西藏采访。一甲子过去,87岁的林田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他说,我有幸见证了西藏和平解放、农奴翻身……

  到西藏去

  为粉碎帝国主义制造“西藏独立”阴谋,完成对全国大陆的解放,1950年1月初,中共中央做出进军西藏的决策。党中央根据西藏历史和现实情况,确定了争取和平解放西藏的方针。

  从解放昌都到全藏和平解放,进藏部队边进军,边修路,风餐露宿,雪拌糌粑,被喻为“第二次长征”。

  1950年初夏,从川东剿匪前线回来不久的林田被叫去谈话,组织决定让他去18军参加进军西藏报道,那年,他26岁。林田是河北省乐亭县人,1947年参加革命,1948年到新华社中原野战分社。他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进军大西南的报道。和平解放西藏报道,是他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林田赶到18军临时驻地时,进藏南北两路先头部队已先后从川西出发。北路经康定、甘孜西进;南路经康定、巴塘西进。

  林田搭一辆小货车追赶部队,参加南路进藏部队。当时,这个部队已抵达康定,为适应高原环境,正在野营。

  时值高原雨季,战士们住在两米见方的帐篷里,这种帐篷只能遮风不能挡雨,只要下雨,帐篷里地上冒水,顶上漏水。太阳出来时,里面如蒸笼。战士们白天上山打柴放马,晚上帐篷里有水休息不好。但他们很快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在艰苦条件下,战士们保持着乐观情绪,林田深受感动。他以“南路记者组”名义,采写了通讯《野营在折多河边》。

  林田说,部队行进过程中,受到藏族民众欢迎。

  一天,林田等几个人去一个牧民家,“妈根”(老妈妈)一定要给他们煮鲜牛奶喝。藏族翻译告诉她:煮可以,但要给钱。可妈根坚持不收钱。晚上,草原降下大雨,他们住在“妈根”的帐篷里,灶里燃着牛粪火。林田说,经过数日劳累行军,战士们觉得帐篷里的温暖和舒适胜过高楼大厦。

  8月初,部队抵达巴塘。进城时,受到各界欢迎。林田说,在一所喇嘛寺前,列队欢迎的群众喊着"欢迎解放军"等口号。

  西进之路

  昌都战役中,林田所在部队执行迂回任务。他们从巴塘出发,乘橡皮舟和牛皮船渡过汹涌险急的金沙江,急行军抵达澜沧江岸,然后继续西进。

  昌都战役打响不久,藏军第九代本起义。林田采访了藏军第九代本主官,他说这样做是为了藏胞和他的士兵,他知道解放军纪律好,很规矩。

  藏军第九代本起义,使林田所在部队免于战斗。不过,部队行军中的艰苦程度很高。

  高原负重行军,最苦的是缺氧和寒冷。部队出发时,天已很冷,每人带着一件8斤重皮大衣,还有一双毛皮靴,加上粮袋、枪支弹药等,一个战士至少负重六七十斤。过雪山时,人就像离开水的鱼一样,干张嘴却吸不进气。林田回忆说:“战士们真累啊!走着走着,吭哧一下倒在地上,有的救活了,有的没救活……”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正式签署。

  不久,林田随部队和平西进。为执行上级“边进军边筑路”指示,部队西进时,先在昌都以东的达马拉山上修公路,林田随部队在山上坚持半天劳动、半天采访。

  和平进军路上,最让林田难以忘怀的是过雪山。部队连续越过3座雪山,战士们喊着号子一步一步攀登。雪有二三尺厚,队伍踏出一条雪沟。冷气扩展到全身,手脚和嘴都冻麻了。有人用帐篷杆在路边雪上写了一行大字:“克服困难,就是胜利!”

  数月后,部队到唐古拉山南麓,在那里积草屯柴过冬。

  林田和另一位随军记者继续西行,他俩穿过地旷人稀的高寒牧区,经过20多天行军,于1952年元旦抵达拉萨。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