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军事科学院原研究员王贵:拿起笔,我还是一名战士

周明江 阿孜古丽 张黎黎    发布时间: 2011-05-11 16:06:00    来源: 西藏日报 中国西藏新闻网

军事科学院原研究员王贵
军事科学院原研究员王贵。

  他,在藏工作31年,喜欢唱《铁腿班》,擅长藏族歌舞;他,没有进过一天正规的藏语文学校,完全是在工作中边请教、边自学,从而攻克了语言障碍关;更令人敬佩的是,靠自身的勤奋,他成为一名藏学研究工作者,参加过西藏全区藏汉语地名的普查和地名资料的整理编纂,并撰写了《藏族人名研究》,与他人合作写成《西藏历史地位辩》等有着广泛影响的论著……

  这位充满传奇色彩的离休老军人,就是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研究员——王贵。

  79岁的王贵老人精神矍铄,一身的书卷气,尤其是散发着睿智光芒的双目,让人印象深刻。听说我们来采访他,他在热情、亲切地招呼我们的同时,还特意准备了一幅字送给我们——摘录的一段张国华军长在进军西藏誓师大会上代表十八军全军将士向党中央毛主席作的誓言,上书“不管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都要坚决完成进藏任务,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

  回忆起西藏的那些人、那些事,老人对西藏的热爱之情溢于言表。

  美丽的邂逅——艰苦无法阻挡学习热情

  “我和藏语结缘,是一个美丽的邂逅。”王贵诗意地说。

  在进藏部队需要克服的众多困难中,语言关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侦察干部来说,如果不会说藏话,到了藏区,那就相当于是哑巴、聋子,别说了解情况,就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没有办法保障。王贵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部队到了甘孜,司务长为了给病号做病号饭,到群众家买鸡蛋,那可出洋相了。他不会说藏话,使劲用手比划鸡蛋的形状,还学母鸡生蛋时“咯咯达,咯咯达”的叫声,老乡怎么都听不懂,看着他怪怪的样子,还以为他生病了,后来来了懂藏语的同志,才知道鸡蛋叫“贡阿”,才把鸡蛋买来。

  最初学习藏语,战士们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王贵把那段学习经历用“美丽的邂逅”来形容,可见藏语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我的藏语文启蒙老师是蒋俊德。”老人的回忆将我们带入他记忆的历史长河。蒋俊德原来是国民党政府蒙藏委员会的职员,抗日战争时期曾在拉萨工作多年。后来被解放军吸收参加工作,担任进藏部队侦察科的藏语文教员。在学习资料极其缺乏的年代,战士们的学习热情让人感动。1950年春,在四川雅安待命的10多天中,十八军先遣支队直属单位的干部100多人,每天早上都集中上藏语文课,初步学完了藏文拼法,还学了几句问路、买东西之类的语句。最初学习藏语,根本没有教材,直到康定解放以后,先遣支队到当时国民党办的一所康定师范学校要了藏语文课本,科里一人一本。虽然印刷质量很差,是毛边纸的,但战士们如获至宝。

  除了教材,先遣支队在康定还有一个收获——《藏汉语汇》。这是一本藏汉语字典,因为只有一本,大家点着蜡烛轮流抄了几个月。战士们还在用毛边纸装订的小本子上写了几百句藏语,不懂的就去问教员,问完后记在小本子上,随身携带并翻看。字典手抄本和毛边纸做的“藏语几百句”小本子,如今都收藏在西藏军区军史馆里。

  回忆起大家学习藏语文时的热情,王贵说:“进藏的时候,每行军10多里就有10分钟的小憩。虽然大家都很疲劳,但学习藏语文的劲头十足,休息的时候,都要拿出课本,坐在背包上阅读背诵,你问我答,互相测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学习勤奋,1951年初走到昌都边坝的时候,王贵已经当上了科里的藏文教员。当时记单词很枯燥,为了提高大家的兴趣,他联合几个教员写了一套藏语名词快板,帮助大家较快地掌握大量词汇。说到这里,老人清晰、准确地说起快板来:“天叫‘囊木’,地叫‘萨’,天上的星星叫‘嘎玛’……”除了这套名词快板,他们还编写了藏语形容词快板、动词快板。这些快板,以后都成为西藏各部队和学校学习藏语文的正式教材。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