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人物

我是黑水人 记内江市援藏干部阮忠禄(一)

   发布时间: 2014-05-08 08:44:00    来源:内江日报


培训村医

  5月,窗外阳光明媚。

  洁白的墙壁,安静的病房,似乎只听得到输液管里滴答的点滴声。

  躺在省人民医院的病床上,阮忠禄深深塌陷的左半边头部,几乎能放进半个拳头。

  ——这是接连两次开颅手术取掉左侧颅骨后留下的后遗症。

  阮忠禄的智力已退化到一个3岁孩子的水平,很多事需要经人提醒,才能依稀记得一些。

  但他一直没忘的一件事是——“我是黑水人!”

  ……

  就在4个月前的1月10日,47岁的他倒在了手术台前。

  那一刻,他正为一台手术做准备。

  手术台,这个挽救过无数生命的方寸之地,一年多时间,阮忠禄在这里成功地完成了189例椎管内麻醉手术、12例全麻手术。

  但这次,身为医生的他,却倒在了病人的前面……

  “组织安排我们来不是休养的,是干事的!”

  “挨得住多深的喘气,就经得住多重的缺氧!当信仰变成一种力量,就会让我们感同身受;当信仰变成理想,就会让我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阮忠禄

  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平均海拔3540米,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地区,也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

  2012年,作为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阮忠禄自愿加入到全省“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中,随内江第二批援藏工作组39名干部一起,来到黑水县开始了为期2年的援藏之旅。

  7月14日中午,在黑水县委欢迎内江干部的聚餐会上,大家却没看到阮忠禄的身影——

  他直接去了将要挂职工作的知木林乡卫生院。

  路上,前来接他的知木林乡卫生院院长作石他发现,眼前的这个男人话不多。

  “你来接我,要是医院遇上急诊手术怎么办?”阮忠禄突然问道。

  “我们技术不行,条件也不行,医院从来没做过手术!”得到作石他的回答,阮忠禄一下沉默了。

  汽车猛地在一条绕坝公路停下。“前面山上滚下一坨石头,工人正在清理。”作石他探出车窗看了看,淡定地说。

  县城通往知木林乡的路,多在高山峡谷之间,滚石滑落是常有的事。

  望着车窗外,阮忠禄陷入了沉思……

  60余公里的路程,汽车开了近两个小时。

  知木林乡卫生院很小,药房内,两排摆放在药架上的药品,还不如内地一个小诊所多。

  作石他介绍,卫生院包括一名“120”驾驶员在内,总共只有4名医护人员,其中2人是医生,治疗得最多的就是感冒,或帮助外伤患者包扎一下伤口。医院只有门诊部,没有外科,更谈不上手术室。

  在作石他家“搭伙”,阮忠禄第一次尝到了未洗的莴笋叶卷葱蘸辣椒水配稀饭、大饼的吃法。此后,这样的饭菜就成了阮忠禄的主食。

  知木林乡和黑水县的许多乡镇一样,没有农贸市场,蔬菜靠村民自己栽种;杀一头猪,要吃一年;想吃新鲜蔬菜或肉类必须去县城购买。

  身为医生,阮忠禄心里明白,不卫生的饮食将给肠胃带来怎样的影响,但他从不计较,虽然每次吃得很少,却说“味道很安逸”。

  到任第二天,阮忠禄便提出想对知木林片区医疗卫生状况进行摸底,作石他劝道:“藏区的环境和内地环境不同,刚到藏区,一定要休整两天!”阮忠禄认真地说,“组织安排我们来不是休养的,是干事的!”

  知木林乡最低海拔高度2700多米,面积196平方公里,人口却不足4000人。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许多被称作“高山居”、“半高山居”的藏民和羌民,喜欢将家安在高山上,仅爬山入户就需要大半天时间。

  背上医药箱,怀揣笔记本和干粮,阮忠禄拉着作石他出发了。

  ——他没想过高海拔藏区不能剧烈运动。

  翻过一座又一座高山,蹚过一道又一道河谷,悬崖峭壁间飞下的滚石与他擦肩而过……

  片区36个村卫生室,阮忠禄一个星期内就走访了20多个,行程近千公里。“这么短的时间,走这么远的路,访这么多的人,阮医生硬是挺下来了!”作石他感叹。

  进入藏区后,阮忠禄由于不太适应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饮食习惯,多次出现高原反应,失眠、头晕目眩、面部脱皮、口裂,牙龈和鼻出血更是常事,血压和血糖常常如藏区海拔般居高不下。

  黑水县卫生局党组书记谢浪波认识阮忠禄,是从他提交到县里的《来自知木林片区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开始的。“这份报告与其说是一次对知木林片区医疗卫生状况的调查,不如说是为推进全县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进行的一次有价值的调研。”谢浪波说,报告中不仅搜集了藏民对医疗卫生的需求以及对中藏医、西医的认识,还将片区内常见病、多发病进行了分类,并为当地卫生事业发展提出了建议:注重培养和引进人才。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