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关心西藏 全国支援西藏

首页 > 援藏 > 援藏动态

援藏干部陶晓华“进村入户交朋友”小记

刘文军    发布时间: 2013-10-23 08:28:00    来源:西藏日报

  原标题 援藏干部陶晓华“进村入户交朋友”小记

  作为一名援藏干部,陶晓华怎么也没想到,在来西藏藏医学院挂职担任党委委员、副院长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对于长期生活工作在海拔较低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他来说,身体机能还没有完全适应海拔3600米的高原城市生活时,就要再次前往海拔4800米的高原,在农村开展“领导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

  陶晓华看着雪域高原在蓝天白云下的和谐与安详……产生了一种愉悦感,一种亲切感。

  车出拉萨,一路沿高原山路行驶,温暖的阳光普照着大地,金黄的树丛为群山点缀着柔性的笔墨,湛蓝的河水与安详的白云相携共舞,成群的牦牛和羊群穿行在藏乡村落,勤劳的牧民身着民族服装,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忙碌着……

  “如果不是身临其境,你绝然感悟不到这块厚重土地上生命的伟大,你绝然目睹不到黑色脸庞中祥和的神情,你绝然察觉不出这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车上,陶晓华禁不住感慨万千。

  走进大山深处,感受这里的变化,享受着这里的独特生活。

  汽车卷起尘土驶进西藏藏医学院驻村点——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波绒乡波木村。大山环绕的村庄散布着藏式房屋,满眼的山,满目的石,满身的土,使村庄显得有些荒凉、孤寂,可孩童们欢笑的声音和空气中弥漫的炊烟味,又让这个小小的村庄充满了生气。

  “这里土地贫瘠、自然资源匮乏,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放牧和耕种很少的土地……”

  陶晓华第一次听到村情的介绍,工作压力也随之递增。可当真正走进村里,走进群众家里时,陶晓华复杂的心情和巨大的工作压力释然了许多:“没想到村里有硬化了的道路,还有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都能看电视、自来水设施也已建好,传统的饮食看似简单但营养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虽不丰富但精神状态很好。”

  如果说陶晓华惊叹于村里的所见,那么,接下来的几天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过程中,让他赞叹的事就更多了。

  “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行了,学习生活什么都不用管。”丹巴是陶晓华的“结对户”,说起三个读书的孩子,丹巴显然很高兴。他说,孩子在学校一天吃三顿饭,能喝上牛奶、酥油茶,能吃上鸡蛋、馒头、荤素菜,还有面条、米饭、糕点、水果等,每年有冬装和夏装两套,在学校的被子、床单、毛巾、牙膏、牙刷以及各种文具用品都是政府提供。然而,高兴的还不止丹巴。“结对户”加央和次旦也利用政府安居工程补助款和自筹款建起了新房。

  “我真没想到,西藏的干部这么能吃苦!”这是陶晓华在村里工作7天时间的又一感触。

  在他的印象中,曾经见过能吃苦的干部不在少数,可面对同行的6名干部的行为,过去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陶晓华说:“他们不用动员,也不用强调,更不用监督,自治区党委的要求是啥,他们都会严格按要求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即使连续几天帮群众搬石头修羊圈,手磨出了血泡,肩压出了血痕,苦、累等字眼也不会从他们的嘴里说出。”

  在对波木村和白玛曲林村15户“结对户”访贫解困的过程中,陶晓华再一次感受到干部对群众的深情厚谊,所赠贫困群众合计21000元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现金都是干部自己拿出的工资收入。

  在入户走访过程中,陶晓华也第一次感受到了驻村干部的伟大,善良耿直的群众说起驻村干部,感激的泪水一次次让陶晓华感动不已。

  “在艰苦地方工作的干部很多,可在世界第14高峰希夏邦玛峰脚下,能坚守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常年如一敬业工作的干部,需要有何等坚韧不拔的毅力啊!”陶晓华说起驻村干部声音哽咽起来……

  7天时间,对于一个人认识事物的时间或许显得过于短暂,但对于陶晓华来说,这7天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是他对西藏的第一次近距离认识。和谐的村庄、幸福的生活、热情的村民、奉献的干部……一幕幕在他脑海中回放。陶晓华说:“这是我第一次对西藏的深刻感受,终生难忘,催人奋进。”

(责编:王东)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