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快捷 便利 发展

首页 > 交通频道 > 交通要闻

在雅康公路上读懂川藏公路的“昨天和明天”

袁泳    发布时间: 2014-10-13 15:44:00    来源: 新华网四川频道

  如果说二郎山是“川藏公路咽喉”,那么位于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的飞仙关镇则可以称之为“川藏公路口腔”。在飞仙关镇和天全县交接之间,耸立着一座吊桥,叫“飞仙关吊桥”。尽管吊桥早已弃用,且面貌及结构已显斑驳,但其历史意义对于整个川藏线来说,深远而悠长。

  回顾

  时间调拨回1950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笼罩在一片欢庆的气氛中。但在祖国的西南一隅,却处于动荡——彼时,尚未解放的西藏的政治情形极为复杂。为和平解放西藏,实现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主权的统一,毛泽东主席指示:解放并营救西藏。随即,任务的重担落在了当时驻守西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第十八军的肩上。

  从四川进入川藏的公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图上几乎是一片空白,有的只是极其艰险的由骡马踩踏出的茶马古道。要想效率更高的进军西藏,就必须在横亘在二郎山和芦山县之间的青衣江上,建立起一座桥梁。1950年9月,为支援进军西藏,解除运输困难,西南军政委员会,交通部公路局和第十八军后方司令部决议在芦山河和青衣江交汇处修建飞仙关吊桥。该桥于1951年5月15日竣工通车,成为西进康藏的国道重要设施。这座桥梁是原川藏公路的第一座吊桥,也是新中国成立后道桥专家们引以为豪的“国产”大桥杰作,桥顶的“飞仙关桥”四个字为刘伯承元帅书写。

  飞仙关作为第一个进藏的“桥头要塞”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但其修建的艰苦程度却远远比不上与它隔江相望的雅康公路。当时,雅康公路还只是十八军新建雅安至马尼干戈路段工程的其中一个部分。这个工程于1950年4月开工,由于任务紧迫,当局决定采取沿旧路“先通后善”的原则进行。艰苦奋战了86天之后,雅康公路基本修通。

  雅安名山区双河乡境内,一位八十二岁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他时常在一个山坡下走动。据当地村民介绍,老人名叫柯昌盈,曾经跟随十八军进行过筑路工作。“我十八岁的时候就跟着十八军修路了。”

  柯昌盈的身后就是他经常在下面走动的山坡,当地的村民把这个山坡唤作“老乡坟山”。刚刚经历过雨水的山路泥泞异常,却把葱茏的青草“洗”得郁郁苍苍。半山腰某处,青草的掩映下,十几座墓碑静静地矗立。据介绍,这是“二郎山”烈士墓群,为纪念1950年修建二郎山公路牺牲的烈士。

  随着柯昌盈的讲述,昔日的光景再次浮现:海拔2980米的二郎山工程极为艰苦,阴雨不断,杂草丛生,病疫肆虐,有段时间部队患病者竟达到了三分之一,仍带病坚持修路,直至任务完成,《二郎山之歌》的歌声唱遍全国……

  实际上,《二郎山之歌》唱出的是整个川藏线筑路精神的一个缩影——与天斗,与地斗,不达任务不罢休。这种精神,在今天仍然激励的各个工作岗位上的人民去争取更大的胜利。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