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印象西藏
多彩的军垦生活(二)
 
田翠芝   发布时间:2012-09-08 07:30:00   来源:《文史月刊》

  编者按:“支边青年”,是一个颇具沧桑感的话题。一提起它,人们就会想起上个世纪60年代,大量北京、上海、天津的知识青年,奔赴新疆、云南、黑龙江等地屯田、农垦,他们在边疆风餐露宿、艰苦奋斗的事迹,已成为史册上的一个亮点。其实许多人并不知道,在地处中原腹地的河南,那时也有一批热血青年,在毫不声张中,悄悄告别亲人,踏上遥远的路程,去到自然条件更为艰苦的西藏高原事农、戍边。由于各级报刊一直没有涉及此事,使河南青年进藏支援边疆建设的往事,成为一段多年来鲜为人知、被尘封的历史。作者有幸是当年进藏支边青年中的一员,现将当年的情况挂一漏万地写出来,既供大家粗略地了解,也为纪念当年那段流金岁月。

  支边青年的到来,给西藏的军垦事业增添了活力和生气。当时,队领导、场领导经常组织我们举行文体活动,如歌舞演出、篮球比赛等,大家很认真积极利用工余排练、训练。附近的单位和藏族老乡,经常来观看。有时还请进来、拉出去,同友邻单位比赛,这在提升军垦单位的名望的同时,也活跃了职工生活、增加了友谊。由于我们把西藏高原真正当作了第二故乡,进藏没有多久,我们这些支边青年,就融入了西藏民族这个大家庭。相处之间,藏族同胞把支边青年当亲人看待,支边青年也把藏族同胞当亲人对待。为了相互沟通方便,我们积极教藏族同胞学汉话,自己也自觉、主动地学习藏话,为长期建藏打基础。大家的藏话水平提高很快,以至有些支边青年,后来在日常交往中都可以做翻译。

  为了尽快改变西藏农业落后现状,我们支边青年们都积极参与科学种田活动,试种高产冬小麦和油菜新品种。为了高产丰收,必须进行细致的田间管理,由于西藏气候干燥少雨,冬小麦田、油菜田冬天要进行几次冬灌,为了保证浇水质量,我们大家都忍受着刺骨的寒冷,跳到田里引水、改水、施肥、除草。由于管理到位,麦子亩产近千斤,菜籽产量翻一翻,这在当时的西藏高原是少有的高产。在农业技术员的带领指导下,我们还成立了农业科技小组,种试验田、筛选优良品种等。

  为了使我们发挥更大的作用,大约一年后组织上对我们的工作岗位相继进行了调整。有的当了会计,有的当了教师,有的从事了医务,有的当了车工、电工,有的当了技术员,有的当了驾驶员,有的调到了兄弟单位,有的调到了地方,个别的入伍当了兵,还有一部分留在队里继续当农工。基本上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干部,一部分是工人,这一干就是几年十几年,都默默无闻地为西藏高原的建设做着贡献。分工时我去了场部卫生所。所长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是军医大学毕业生,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亲自抓我们的业务培训,给我们上课,从医学基础知识讲起。没有教科书他就自编教材,没有黑板他就把门关起来,在门背上写字,并结合病例给我们示范教学,使我们逐步掌握了一些医疗知识,能处理一些常见病、多发病。后来西藏军区举办医助培训班,我被推荐去参加学习,使自己的医疗技能有了更大提高,为一生从事医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当时场部的条件比队里相对好得多,尤其生活上。八一农场机关食堂的大厨,过去曾经给达赖喇嘛做过饭,他很讲卫生,手艺也很好,变着花样做饭给大家改善伙食。我们就称他“大玛基”,就是大师傅的意思,喊他“玛基啦”,藏话叫人加“啦”是尊称。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