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权 摄
路,是托起西藏繁荣发展的哈达。有这样一支连队,他们在平均海拔4900多米的高原上筑出了一条天路。和平,是一代代军人用青春和生命守护着世界屋脊的安宁。有这样一支连队,他们彻底结束了西藏长期以来有边无防的历史。人民,是高原上盛开的格桑花。有这样一支连队,他们帮助群众放牧、打柴、背水、治病、拣牛粪。金珠玛米(藏语解放军)奉献的真情,比最白的哈达还纯洁。有这样一支连队,他们在圣域高原挥洒自己的青春。这是一支怎样的连队,这个连队里有怎样的一群官兵,在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请跟随着我们的脚步去认识一下他们。
·六十年之故事·
六十年,一瞬间
文/樊厚东 何勇民
出场单位: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5连
关键词:忠诚
名片:前身是某军独立支队,在入藏途中边修路,边执行运输任务,至今仍往返于青藏公路之间,为这条“生命线”继续输送着新鲜的血液。
公路从青海省会西宁一直延伸到西藏首府拉萨,60年前,就在这里每前进一公里就有一名战士倒下。它是从落差数千米的大漠戈壁、悬崖绝壁上一米一米艰难“抠筑”而成的,被世人称为“天路”,是连接雪域边陲西藏和内地运输的大通道。
碾下“天路”的第一道车辙
午后的青藏公路上,炙热的阳光把戈壁滩烤得发亮。马达声齐鸣,一队停在路边休整的军车开始缓缓蠕动。总后青藏兵站部某汽车团五连连长杜乾坤跳上最前面的运输车,带领车队继续前行。这是该连今年第五次执行运输进藏物资任务。每年,他们都要在青藏公路上往返八九趟,每一次任务都是一样:向拉萨运送各类物资。
西藏和平解放初期,为解决驻藏党政军人员的后勤供给,遵照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国家紧急调用4万峰骆驼,从青海向西藏运粮。3个月后,一半以上的骆驼倒毙途中,驻藏党政军人员的后勤补给仍然无法解决。为了打通连接祖国内地与西藏的保障通道,慕生忠将军率领由1200人组成的筑路大军风餐露宿,爬冰卧雪,用铁锤和钢钎劈开千年冻土、打通亘古石峡,在被喻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上修筑了第一条“天路”,并将第一批援藏物资运到西藏拉萨,碾下了“天路”上第一道车辙。
据连队领导介绍说,连队刚上高原,面临的难题接踵而至。“拂晓五点马达响,夜半三更才宿营。”反映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藏线汽车兵的战斗生活。青藏高原地处寒区,冬天气温零下40℃左右,车辆发动十分困难。战士们往往要提前1小时起床,在每台车的差速器、变速箱、发动机下分别点燃一堆火,以便融化机壳里的机油。同时,还要烧两桶热水加进水箱,才能发动车辆。为使车辆顺利发动,官兵们甚至撕开自己的棉衣,掏出棉花缠在铁丝上,蘸上汽油、柴油,烧热发动机。那时启动车辆全靠人用手摇柄摇,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为起动一台车,常摇得人头昏眼花,喘不过气来,不得不集中几个人突击摇着一台车,然后用发动着的车去拖其他车,全连的车辆全部启动起来,往往需要两三个小时。这样,车还没上路,司机们就浑身油泥,筋疲力尽,经常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至今青藏线官兵常讲的“三大舒服”——“肚饥吃面条,睡觉裹皮袄,行车过大桥”,便是老一辈汽车兵留下的顺口溜。
年年难上年年上,趟趟难跑趟趟跑。该连每年都有9个多月时间在青藏线上流动执勤,足迹遍及青藏高原的万里雪山。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