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六一”儿童节,武警交通二支队官兵来到驻地武警爱民小学看望慰问学校师生,并义务为孩子们做课外辅导。摄影:陆文凯
连续17年武警交通二支队老兵退伍,八宿县学生、群众连续17年来到街头、含泪相送。
波密县龙垭村收割青稞,二支队连续3年无偿提供机械用油。
通麦大桥便民服务点,日平均500余名过往群众歇息饮茶,二支队九中队官兵14年如一日坚守岗位、悉心服务。
……
松宗镇德巴村村长洛松说:“警民一家,鱼水情深,最洁白的哈达永远属于他们。”
如美镇村民扎西说:“这些护路兵是我们老百姓最最贴心的子弟兵。”
情洒高原,一路爱歌。在千里川藏线,探寻二支队艰辛而又辉煌的历程,处处可见他们与驻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足迹。一曲曲动人的拥政爱民之歌,犹如雪山群峰绵延无边,似帕隆江水川流不息。
朗秋村,曾是波密县最贫困的村。村前,一条湍急的河流挡住了去路,村民只能靠一座简易木桥出行。每到河水暴涨季节,木桥就成了危桥,时常有家畜掉进河里被冲走,村民每次出行都胆战心惊。
2009年,武警交通二支队官兵来给他们架桥,至今全村人仍清晰地记得那让人欣喜的场景。
“金珠玛米呀嗬嘿!来架桥呀么嗬嘿!”
“村里人纷纷把家里最好的酥油茶、青稞酒拿出来敬献官兵。”村支部书记布阿娘激动地回忆:“二支队一次性投入数万元资金,在副支队长陈新虹的带领下,连续干了一个星期。”
大桥建成通车那天,村民们穿着节日的盛装,拉着官兵们的手跳起锅庄,载歌载舞欢庆这一大喜事。他们特意为这座桥取了一个寓意深长的名字——“妈妈桑巴”(爱民桥)。
现在,老百姓采集的松茸、天麻随时都有商家进来预购。有些人家还买了汽车,跑起了运输,做起了生意,经济状况一天比一天好,日子越过越红火。
视驻地为故乡,把人民当亲人,只要是事关人民群众的事,武警交通二支队官兵总会竭尽所能,全力以赴。
2014年8月24日凌晨1点,年仅29岁的女青年禹鸽因输卵管破裂住进了八宿县医院,需要马上输血抢救,可医院的AB型血已无一滴存量。消息传到武警交通二支队五中队后,指导员廖旭连夜带领官兵赶往医院献血,最终化解了危机。
桑觉丹增是玉普乡的“五保户”,年岁已高、残疾多病。
多年来,武警交通二支队七中队官兵坚持为丹增送一日三餐,还帮他打扫卫生、洗衣揉背。有的官兵还利用去县城的机会,给桑觉丹增购买热水瓶、保暖鞋,以及营养品等。附近百姓常对桑觉丹增说:“您可比我们有儿孙的人还要幸福啊!有共产党的战士在,您老好好保重身体,多享几年福!”
在千里川藏线,关于二支队修路架桥、扶贫帮困、兴教助学、造福人民的事,几乎每个乡镇都有佳话传颂。
古乡小学曾经破旧不堪,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严重缺乏。1996年二支队在上级的指导帮助下,将其列入重点帮建对象,累计投入兵力2000多人次,投入资金200多万元,出动机车台班800多次,为学校新建篮球场、羽毛球场各1个,硬化路面150余米,新修排水沟132米,更换水管330米,粉刷翻新宿舍外墙约600平米,购置100多套课桌椅、广播自动播放系统、篮球架、乒乓球桌等一大批设施设备,学校硬件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师生数量由原来的十几名增加到了现在的200多名,有50多名学生考上了内地西藏班,学校多次受到林芝地区、波密县表彰。
8年来,武警交通二支队与川藏公路沿线的15所中小学结成了共建对子,资助学生达1000余人。
大爱无痕,爱得慷慨无私,爱得挚诚纯真,爱得荡气回肠,爱得从容洒脱。
行路途中遇险,群众第一个拨出的电话一定是呼叫交通官兵;操办喜事,大家第一个想到的也准是亲人般的护路兵;官兵们悉心栽培的大棚蔬菜成熟了,也忘不了挨家挨户地给乡亲们送去尝鲜。更让官兵忘不了的是,那一年,英雄袁耀武清理塌方坠落悬崖,是一位60多岁的藏族老阿妈第一个发现了他。老阿妈背着袁耀武,步履蹒跚地爬了几公里的山路,才来到营区。目睹了这一幕的官兵,无不泪流满面。
2013年10月4日,江东村一居民在家做饭时,由于汽油不慎渗漏,导致该村15间民房和1家商店发生火灾。驻扎在如美镇的二中队得知情况后,立即组成25人的灭火救援突击队,出动水车1台、挖掘机1台,在中队长于先铖的带领下,迅速赶赴现场灭火。
这是比山高的恩情,这是比海深的眷恋。军爱民、民拥军,一曲军民团结歌在雪域高原上越唱越情真意切。多年来,武警交通二支队官兵先后为川藏公路沿线乡村修路300多公里,架设“警民连心桥”12座,与22个自然村结成帮扶对子,让340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他们被驻地群众亲切地称赞为“盛开在雪域高原的格桑花”。
原标题:千里川藏千里情——武警交通二支队践行“两路”精神纪实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