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是民间传统戏剧。藏文称“阿吉拉姆”,系藏语“仙女大姐”之意,简称“拉姆”。藏戏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是以民间歌舞、民间说唱形式表现故事内容的综合性表演艺术,音乐、唱腔韵味隽永,面具、服饰五彩缤纷,显示了藏戏深厚的文化根基。藏戏剧种流派众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来源于民间的藏戏,成长于西藏山高水远、地广人稀的自然环境中,尽管后来被节选改编搬到舞台上去演出,天为幕地为台的户外才是它最原汁原味的表演地点。
目前,在西藏自治区藏剧团,中年演员已成为支撑剧团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大多从事藏戏表演三四十年,藏戏已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让藏戏更好地传承,他们悉心教导,把自己掌握的演出经验和传统技能无私授予热爱藏戏的年轻人。同时进行改编藏戏的探索,为藏戏发展找到一条崭新道路。
传统训练 培养出中流砥柱
在这些演员中,西藏自治区藏剧团副团长班典旺久可以说是优秀典型。在他的艺术生涯中,曾荣获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先后主演过京剧藏戏《文成公主》、现实题材藏戏《朵雄的春天》和《金色家园》,这几部戏分别获全国重大文艺奖项获奖作品、全国地方优秀剧目展演“荣誉”奖及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及个人“最佳演员”奖。
此外,传统藏戏《朗萨雯蚌》可谓班典旺久的保留剧目,从毕业至今他每年至少都要演一次这部戏。而他主演的其它剧目也先后获得了两次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和五次西藏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多次荣获西藏电视台春节、藏历新年电视综艺晚会观众最喜爱的节目奖等多个全国级大奖及全区级奖项。
班典旺久出生在山南地区扎囊县一个农牧民家庭,从小喜欢观看演出的他在初中毕业后成了一名藏戏表演班的学生。班典旺久师从藏戏觉木隆派,在老师手把手地指导下,嗓音条件本身就不错的他接受专业训练后,获得了长足进步,嗓音高亢明亮、底气饱满、韵味醇厚、收放自如、表演细致入微、唱念俱佳。热爱藏戏的班典旺久在艺术实践中注重吸收、继承和发扬藏族传统戏曲艺术的精髓,并有着独特的创新和发展。传统藏戏的培养方式不光在藏戏表演、唱腔、念白上对学生进行辅导,也注重培养学生藏族歌舞方面的能力。班典旺久就在囊玛堆谐、卡尔鲁等演唱方面表现独树一帜。
受益于传统训练的班典旺久深知掌握藏戏基础技能的重要性,日后一切的创新与改革根源都在于此。因此,他坚持认为只有采用“师父带徒弟”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师父的口传心授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本事。
为藏戏传承 帮带新人责无旁贷
班典旺久也把这样的理念运用到对新人的培养上。据他介绍,在2008年,藏剧团招了41名西藏大学艺术学院藏戏专业的大专生。“这批学生考取的是六年学制的藏戏专业大专学历,前三年在四川省艺术学校学戏曲基础,后三年在西藏大学系统学习藏戏专业知识。”
2005年到2007年,班典旺久曾在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教藏戏专业的学生。“所以,团里这批招入的年轻演员都是我的学生。”班典旺久遗憾地表示,这41名学生当中,已经有两个人从团里辞职了,但令他骄傲的是也有5名学生考入中国戏曲学院继续深造。“学藏戏不能是三分钟热度,必须得对这门艺术真正地热爱才能坚持下来。”
在平时的排练和演出中,班典旺久承认对这些年轻人要求有些严格,但他觉得这样做绝对会让他们受益终身。“藏戏这门艺术要想传承下去,就必须要靠这些年轻人,如果不在一开始就为他们立好规矩,等到需要他们独当一面的时候,可能就会觉得力不从心了。”
平时既要负责团里的行政工作,又要参与作品创作的班典旺久并没有太多的精力来辅导这些年轻人。好在,团里十几位有着丰富演出经验的老演员担任老师,在没有演出任务的时候会定期开课授业。班典旺久则利用每次演出前后的总结会,对他们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同时指出包括服装穿错、饰品戴错的细节性错误。
最年长演员 既是严师也是慈母
55岁的参旦是团里年龄最大的演员,在改编藏戏《诺桑王子》中她饰演的是诺桑的母后。在演出后台,她会和蔼地把手中剥好的核桃递给身旁的年轻演员吃,顺便提醒他们演出时要注意的事项。参旦爽朗地笑着说道,“我平时对他们可没这么温柔,上课时严厉着呢。”
参旦说她在没有演出任务的时候,都会在早上为这些年轻人上一个小时的唱腔课。这是藏戏的基础,难度也很大。“因为藏戏的唱腔有很多,比如正反面人物的唱腔就有很大区别,大人与小孩的唱腔也不一样。”在教学生唱腔的同时,参旦也顺便会教他们一些表演和台词方面的知识。
参旦回忆说,自己1972年进到团里跟着师父学藏戏时,就是师父一句一句地教,自己一句一句地学。那时的藏戏唱腔也没有谱子,全都记在师父的脑子里,“就是这样学到的传统藏戏才够地道。”参旦与班典旺久的观点是一致的,“不管怎样对藏戏进行改编,都必须建立在把传统唱腔和表演学扎实的基础上,这样一来,在改编藏戏时接受起来就会很快。”
原标题:传统才是创新的基础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