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相声这一传统的汉语艺术形式移植到了雪域高原,他是将藏族传统说唱艺术《格萨尔王传》搬上舞台的第一人,从一个僧人到艺术家,他成为了西藏首位集藏族民间歌舞、曲艺、藏戏表演于一体的艺术家,他就是土登。
2006年5月,一场名为“流金岁月”的文艺晚会在拉萨隆重举办,将著名藏族曲艺表演艺术家土登从艺60周年系列活动推向了高潮。作为当晚的明星,70岁的土登带病连续表演了四个节目,依然是精神矍铄、神采飞扬。晚会结束后,人们将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披挂在这位为西藏说唱艺术奉献毕生心血的民族曲艺家身上,感谢他对西藏曲艺艺术的贡献和对人民的一片挚爱。
不同寻常的身世
在西藏,土登是个家喻户晓的大明星,他的声音为藏族同胞带来了数不清的欢笑。然而这样一位表演艺术家,却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
藏历16饶迥木狗年,也就是公元1934年10月的一天,圣地拉萨策墨林寺院前,一个哭声响亮的男婴来到了人世,这名男婴就是土登。新生命的降临给夫妇二人带来了短暂的欢乐,忧愁也随之而来。按照旧西藏的制度,这名男婴的命运在降生之前就被决定了,只要一出生就会和自己的父母一样,是达官贵人的属民,注定为领主终身当牛做马。熬到土登6岁那年,夫妇二人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我六岁的时候被送到寺院里面,是为了避免被发现家里有儿子这个情况,送到寺庙后,如果有人来问家里有没有儿子,有没有小孩,父母就会没有小孩或者死了,就这样。”土登说。
从此土登就被送到了功德林寺。寺院的达察活佛是一位开明的活佛,他每年都会邀请民间优秀的艺人给僧众表演喇嘛玛尼、民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藏戏片段等,这些西藏民间艺术在小土登的心里渐渐植根发芽。12岁那年,土登被选入活佛组建的藏戏队,他开始正式的学习藏戏表演艺术。土登说:“我学习的还不错,比如我们的剧目,一个是《卓瓦桑姆》,一个是《苏吉尼玛》,这两个剧目里面主要的角色都让我来扮演。”
就在藏戏队蓬勃发展的时候,当局官员得知了消息,不准喇嘛演出藏戏,甚至还有传言要处罚活佛,藏戏队的演出活动被迫终止了。可是土登的艺术学习并没有因此中断。土登告诉记者:“我还跟随原来达赖歌舞团的团长、后来是西藏大学教授的卡本·巴桑顿珠学习了乐器,学了扬琴和笛子。”
在功德林寺生活的日子,土登饱受西藏民族传统艺术的熏陶,这些都为他日后能够取得表演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表演新年祝福——“折嘎”
1951年,西藏迎来了高原的春天,这时的土登已经是一个英俊标致的青年了。寺院的红墙不能阻挡他对新生活的向往,土登毅然离开了生活了十几年的功德林寺,加入了西藏爱国青年联谊会,不久转入西藏干校学习,继后又参加了西藏团工委青联宣传队。1956年9月,西藏召开了庆祝西藏自治区筹委成立大会,土登参加了大会上的演出。土登说:“我跳的是一个贡布的角色,因为以前没有学过贡布的舞蹈,所以是第一次学,学得很认真。服装都没有穿过,我是拉萨人没有穿过贡布的服装。”
土登的表演大获成功,作为一个拉萨小伙子,他扮演的贡布青年却十分地道,以至于观看演出的人们以为他真的是贡布青年。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观众都亲昵地叫他“阿达”。青联宣传队的精彩节目受到了以陈毅元帅为团长的中央代表团的赞扬。“陈毅副总理来了,我没想到给中央首长演出,是第一次。而且中央首长上台跟每个演员握手,我特别高兴。”土登高兴地回忆。
1959年,土登被邀请参加了拉萨市青妇联歌舞队,年底又开始参与筹建组织拉萨市业余歌舞队的工作。就在这时候一个让土登崭露头角的机会不期而至。1960年的藏历新年对拉萨的百姓来说有些特别,以往只有在家门口才能听到的新年祝福——“折嘎”,从拉萨市新组建的广播站里传了出来。这段“折嘎”的唱词富有新时代气息,唱腔地道纯正,一下子就吸引了大家,它的表演者就是土登。
“折嘎”历史久远,是藏民族传统的说唱艺术之一,被业内人士称为藏族民间说唱艺术的“活化石”。传说藏王松赞干布在修建布达拉宫时,魔鬼设障,让运送石料的队伍无法通过,松赞干布闻讯前来视察,见有一位工人正在表演稀奇古怪的词曲,让魔鬼着了迷,运石队伍顺利地将石料送到了工地。于是,松赞干布便将这一表演形式称之为“折嘎”,即驱魔驱鬼。
“有的人说,‘折嘎’是要饭的人说的,我的思想里没有这些顾虑。”土登说到。经历了苦难的土登摒弃了传统观念对“折嘎”艺人的看法,他的说唱饱含着对藏族同胞的新年祝福和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
土登回忆道:“那天早晨一说,受到拉萨广大市民的欢迎。内容上,既有传统的又有新的东西。”从此,每逢藏历新年初一,土登表演恭贺吉祥的“折嘎”,成为六十年代西藏广播电台深受广大听众好评的保留节目。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