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云与风筝 摄影:王昕秀
在拉萨放风筝据说有上千年的历史,从清代起在西藏上层人士中开始盛行,并传播到邻国尼泊尔、不丹。
如今,放风筝在拉萨和日喀则等城镇,已成为当地人十分喜爱的一项娱乐竞技项目。在风筝季里,湛蓝的天空布满了飞舞的风筝,农民把这时的风筝看成了为打场送风的纸鸟,在碧蓝的天空中风筝与白云并肩飞翔的情形,给丰收的季节又增添了一道别样的美景。在不放风筝的季节里,有些家庭把风筝当作升腾运气的圣物悬挂在墙上,也起到了装饰的作用。本期我们将关注这一文化民俗。
8月10日,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站在河床上,5岁的阿布眼神不时瞟向身边的大哥哥们,神情中略带着羡慕与不服。阿布在父亲都拉的示范、鼓励下,一次又一次地转动着手中的“轱辘”,希望自己的风筝飞得越来越高,就像父亲为他展示的那样。
每年一到这个季节,在仙足岛东侧的拉萨河畔,总会有许多人,手持一个充满浓郁藏式风情的“轱辘”,手牵一线色彩绚丽的风筝。放飞时,漫天飞舞的风筝如同自由翱翔的鸟儿,在天空中尽显风流,与高高的青山、奔腾的河水、拂动的树叶、猎猎的经幡构成一幅美妙的画面,湛蓝的天空也多了些许灵动。
描绘了各种图案的风筝
风筝在藏语中被称为“甲比”,意为“会飞的纸鸟”。
拉萨的风筝也讲究彩绘图案,这些图案都表现了民族心理和审美取向。大体上有这么几种图案:“加沃”意思是大胡子,在风筝两侧用红黑两种颜色任意画出底粗上细的刀形图案,表示英勇老练的汉子;“米洛”意思是瞪眼,在风筝两侧画上半圆图案,表示对交战对方横眉冷对的态度;“其瓦”指龇牙,在风筝的两侧画上一对钩形图案,表示恐怖的魔鬼牙形。这些图案虽然简单,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2006年,拉萨风筝制作技艺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对于“斗”风筝的孩童来说,纸与竹签的鉴别显然过于专业,风筝上的图案折射各自的喜好与性格,阿布的风筝上便画着“加沃”图案。
“我们小时候都是‘斗’风筝‘斗’大的。”都拉微笑地看着阿布,眼中全是自己儿时的影子。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