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记者:我们和新闻在路上
   发布时间:2014-11-12 13:33:00   来源:西藏日报

  11月8日,对很多人来说,不过是一个刚刚过去的快乐周末。而这个日子,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却有着特殊的意义——这一天是“记者节”,一个属于中国所有新闻从业者的节日。

  在这个生活与新闻同在的时代,记者这个职业对人们应该是不陌生的——记者或许很少和你面对面,但记者们的报道一定在填补着你每天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记者是时代的产物,从“记者”这个名词产生之日起,就和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命运牢牢联系在一起,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是“喉舌”,但更多的记者称自己是“新闻民工”。因为表面的光鲜背后,是不为人所知的艰辛与付出。在家人的眼中,记者晨昏颠倒、三餐不规律、职业病泛滥;在朋友的眼中,记者总是很忙碌,尤其节假日总是爽约迟到……而在记者的心中,我们是时代前行的记录者,也是社会责任的守望者。

  有一句话是对记者这个行业最好的注解:看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媒体上;看不到我们的时候,我们在路上!

  拉萨的每一步足迹、每一点变化,都有新闻人在记录和守候。因为热爱,所以坚持。作为每天触摸拉萨脉动的新闻人,没有人比我们更热爱这座城市。正因为对拉萨的爱,对新闻事业的爱,我们会一直坚持,坚持倾听这片热土最真实的声音,坚持记录这片高原最可爱的脸庞,坚持做最优质最贴心的新闻!


拉萨电视台文字记者许彦和摄像记者拉巴次仁是有着“最美身高差”的黄金搭档。多年合作下来,他们所完成的每一个新闻,都默契十足,不用太多的解释,通过简单的沟通,就能够明白彼此的想法。 摄影:王晓莉

  充满继续奔跑的力量

  王晓莉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10个字,把荣耀和责任都压在了记者的头上。许彦告诉记者,每次想到这句话,她浑身就充满了继续奔跑的力量。虽然和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不一样,可以不用坐班,在其他人看来是多么称羡的事情。但羡慕眼光的背后,工作之余的时间,许彦去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巴尔库路,和朋友吃个便饭便速速赶回家里,因为她生怕自己接到临时采访任务赶不回去而耽误了采访。除此之外,许彦是一位长发飘飘的漂亮女孩儿,和其他女孩子一样,喜欢裙子和高跟鞋,但是由于记者这个职业,她的衣柜里,裙子和高跟鞋仅仅只是摆设品。

  “没有周末,没有假期,但是我有骄傲和幸福。”虽然如此辛苦,但工作7年以来,许彦从未在自己的采访中出过一丝差错。在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声中,她肯定着自己的付出:“朋友都说我越来越土,但是记者就是这样,忙起来全然不会顾及到自己的形象,但是我无所谓,因为我知道,其实每一位记者最美最动人的时刻,都是在采访过程中。因为严谨所以骄傲,因为艰辛反而幸福。”

  摄像记者拉巴次仁:“这是一份痛并快乐的工作”

  王晓莉

  拉巴次仁在拉萨电视台工作已有16年光景,跟拍过四届市委书记。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市委书记出席的会场和现场,就会有我们的身影。”拉巴次仁已经记不得多少个藏历新年没有和家人一起度过了。但是他仍然热爱这份工作,“既然选择了,就要干得漂亮。”

  2013年,孩子得了重感冒,拉巴次仁无比心疼,一边给妻子打电话一边走向电视台领导办公室去请假,准备带着孩子去看病。但是妻子在电话里十分善解人意地告诉他,别请假,家里还有她们,让他专心工作。拉巴次仁告诉记者,虽然因为孩子生病而感到心疼,但是因为得到家人的谅解,干起工作来特别有激情,不用担心家里,自己的妻子会照料好老人和孩子,于是他无论是爬山还是下乡,摄像机在他的手里总会安然无恙,保护得很好。不仅如此,他拍摄的时政新闻,也从未出现过差错。


拉萨电视台文化旅游节目编导兼记者杨婕说:“我不是在报道新闻,而是在记录当下拉萨。”她有所艰辛,也有所收获。摄影:王晓莉

  节目编导兼记者杨婕: “记录拉萨宣传拉萨,我很骄傲!”

  王晓莉

  有人说,记者不仅是脑力劳动,而且还要吃得脚下苦,要行得千里路。

  为了做好拉萨文化旅游宣传工作,足迹遍布过拉萨七县一区的哪些地方,杨婕自己也记不清楚了。“把外界不知道的,但人文故事丰富、值得本地居民和游客前往的地方挖掘出来,制作成专题,是我的本职工作。也许因为一个专题片里不到半分钟的镜头,我就要扛着机子走上十几公里路,当时会觉得这真不是女孩子干的工作,腿都要走断了。但是每当采完素材回到办公室剪辑片子时,看着美丽的山庄和藏族同胞脸上幸福的笑容,一一再次在我眼前浮现时,当初那种疲惫感和抱怨,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除此之外,杨婕觉得最自豪的事情莫过于担当朋友的“导游”,给朋友推荐旅游、郊游最佳去处时,杨婕再专业不过了,无论是线路还是住宿,杨婕绝对是“百事通”。

  杨婕的快乐来自于脚下走过的路和眼里看过的风景,不仅能够自己享受到,还可以为需要的朋友带去分享,记录拉萨,宣传拉萨,她很骄傲。


一个记者要想写出一篇好的新闻报道,必须挖掘和积累大量的新闻素材。挖掘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要多听、多问、多想。 图为在曲水县的采访过程中,拉萨晚报社记者卓玛拉姆“打破砂锅问到底”后,正在聆听采访对象的解答。摄影:杨子彦

  文字记者卓玛拉姆:新闻永远在路上

  杨子彦

  2007年,卓玛拉姆来到了拉萨晚报,成为拉萨记者大家庭中的一员。

  在这7年的时光里,卓玛拉姆在不断完善个人新闻业务能力的同时,始终坚持奋战在新闻工作的第一线。

  7年的记者生涯,让卓玛拉姆饱尝到了世间冷暖,她会为人们的不幸而感到悲伤,会为人们的成功而感到喜悦……做记者虽然辛苦,但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社会传递正能量,这让她的心里感到很踏实,也很充实。在工作以外的时间里,她总是会在心里默默地提醒自己,要坚持自己的新闻梦想。

  对于卓玛拉姆来说,“人文主义关怀精神”,是记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采访的过程和采访结果所产生出的效果一样重要,应该在采访过程中力所能及地去帮助有困难的人。“每当看到采访对象有困难,我总想多做些实事去帮助他们。”卓玛拉姆说,“身为一名记者,不能让自己的思想固化,因为新闻工作永远在路上。”

  卓玛拉姆还说,随着新闻工作队伍的不断壮大和素质的日益提高,希望拉萨的新闻事业能蒸蒸日上。


图为拉萨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宋春蓉在出镜采访 摄影:鹿丽娟

  播音主持人宋春蓉:感受阳光洒在脸上的温暖

  鹿丽娟

  从兰州到成都再到拉萨,中间隔了连绵的陆地和雪山,穿过黄河,越过长江,印证着兰州姑娘宋春蓉一路走上播音主持的成长印迹。

  在电视台,宋春蓉积极上进,忘我工作,不仅担任新闻节目和少儿节目的播音主持,还承担了外出采访、撰稿、后期编辑等一系列任务,连电台的节目也有参与,可谓全方位发展……宋春蓉甜美的笑容、亲切的声音,不仅年轻人、叔叔阿姨们喜欢看她主持的节目,就连小朋友们也喜欢。

  宋春蓉深知,自己还需要继续努力。她说,新闻记者肩负着“天降大任于斯人”的使命。“从业5年,我无数次感受着阳光洒在脸上,照在心间的温暖,也感知着痛并快乐的心情!2014年,祝愿所有的同行朋友节日快乐!”


图为墨竹工卡县电视台新闻自办栏目编辑益西曲珍正在编辑新闻。摄影:魏山


图为西藏日报社拉萨记者站记者鹿丽娟在采访途中。摄影:王珊


图为墨竹工卡县电视台新闻自办栏目记者洛克正在拍摄该县快要完工的南京路改扩建项目。摄影:魏山

  原标题:我们和新闻在路上

(责编:范凡)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