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仁加措的商路行
赵书彬 米玛   发布时间:2012-10-09 14:19:00   来源:西藏日报

  门当石刻仿佛是一本记载民族优秀文化的功劳簿,而高耸的碉楼如同历史的堡垒,它们立在门当曲沿途两侧,用陈旧的黄色散发着往昔的味道。勉塘画派创始人勉拉·顿珠加措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去寻找属于他的另一个天地。

  沿着门当曲上行,车在门当民族手工编织厂的门口停下,思绪从往昔回到了眼前。

  次仁加措个头不高,高原红明显的脸膛让人印象深刻。厂里“咯噔、咯噔”的纺织声音不断,次仁加措把工人加工好的卡垫堆在一起。“过几天雅砻文化节就要开幕了,到时要参加。”这是一个年仅34岁的年轻人,别看是红脸蛋,别看年轻,但做生意在行。

  门当民族手工编织厂早在1994年就成立了,由于设备简陋,工人都是在家里编织,规模一直做不起来。

  “群众都掌握了这门手艺,做好了销路应该不成问题。”看好手工编织的前景,打定主意后,次仁加措找到村委会提出了承包的想法,“材料我提供,由工人加工,按件算钱。”

  由于次仁加措提出了比较详细的管理办法,村委会经过研究,对次仁加措的想法和发展思路都比较认可,最后达成协议:从2011年1月1日起,承包三年,一年上交5000元。

  在承包书上签下名字,按了手印,次仁加措把合同书小心地揣了起来。心里也暗下决心:一定要发展好,让村里人看看。

  之前,次仁加措一直做药材和木材买卖,从19岁开始,在外面闯荡了十几年,见了世面,也积累下不少经验。为了发展好这个民族手工编织,他一下子拿出了之前做生意的所有积蓄。

  “村民编织技术绝对没有问题,主要是打开销路。”为了打开销路,次仁加措近去洛扎,远到浪卡子、山南,进市场实地考察卡垫、氆氇什么材质、什么花纹、什么颜色好卖。考察好了,买回毛线料交给厂子里的工人,仔细嘱托如何编织。

  加工好了,一旦哪有物资交流会,次仁加措便带上产品各乡镇奔波。下得了功夫,商机也钟爱有心人,“第一年我就赚了8万左右。”次仁加措平淡地说。

  这平淡中远没有生意初成的沾沾自喜。次仁加措说,做编织既要研究市场,又要考虑传统,根据两种需求,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现在党和政府的政策非常好,我要好好地抓住这个大好时机,争取把厂子做大。”话不多,但次仁加措心里已经憋足了劲。

  山南雅砻文化节上,人流往来。小展台里,一个高原红明显的青年人正在销售氆氇、卡垫等编织品——他正是洛扎县门当村的次仁加措。

  “生意还可以。”话说得谦虚,但顾客不断登门的场景一看便知那不是一般得可以。次仁加措忙碌地招呼顾客,少有喝茶的机会。等他回到村里,一定又会带回新的惊喜和新的主意。

  生于斯,长于斯,不因交通之故也往往故土难离。勉拉·顿珠加措的离家往往冠上“出走”的名义,这一“出走”之词多少流露出家乡人对离乡那脱离乡土关系而前路不知和前途未卜的担心和鄙夷。这曾经是乡土中国的一个特有心态。这一心态当下依然有之。然而,像次仁加措一样,农牧区的市场上已有不少年轻人冲破传统观念的羁绊,走着自己的发展之路。

(责编:团团)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