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工布新年传统响箭“唱”起来。摄影:张丽娜
工布新年初二开始,白天男子要进行跑马射响箭、摔跤、抱石头、砍树等比赛,女子除为骑士和箭手唱歌助兴外,大家聚在一起玩各种游戏。骑射是工布新年非常重要的内容,箭歌也独具特色
依然热门的非遗项目
响箭在藏语里又被称为“毕秀”,至今已经拥有1500多年的历史,在庆祝丰收、迎接新年等重要节庆活动中,它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重头戏”。而在此次工布新年演出中,中国最大的响箭箭靶一展其神奇魅力,为精彩纷呈的演出锦上添花。晚会经过第二幕,向神的献祭之后,第三幕表现人们的娱乐活动,主要两出《骑射舞》和《五色箭歌》都围绕骑射风俗来进行。
工布乃至整个林芝地区是骑射传统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这次采访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在八一镇的旅馆里写这篇文章时,虽然工布新年已经过去数月,窗外仍不时传来“咻”“咻”的射响箭的声音。另外听说在拉萨的工布藏族有自己的弓箭俱乐部,不时地聚会练箭。工布人对弓箭的这种热情究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因素:一来工布人自古骁勇善战,二来生活在高山密林中,狩猎成为必不可少的谋生手段。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这里就有了关于射箭狩猎的岩画。千百年来,箭既是工布人的生产工具,也是他们的战争武器。现在虽然不用打猎打仗了,但射箭渐渐转化为一项体育运动,甚至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丰富着工布人的生活。
章巴村最年轻的弓箭手-索朗扎西正在组装他的弓箭。摄影:张丽娜
独特的响箭工艺
工布地区传统的弓是竹弓,由产于米林和墨脱的箭竹制造而成,这种弓强劲而有韧性。传统用于打仗打猎的箭头是铁镞,箭尾粘有鹰翎,这样的弓与箭现在墨脱一带仍有制作和使用。而与外界接触较为频繁的林芝、米林一带,沿用了一千多年的竹弓和竹箭已被淘汰,林芝地区漫山遍野的箭竹林在这项传统赛事上已经失去价值。
民间用于娱乐比赛的箭是另一种特殊的响箭,响箭跟用于打猎和打仗的箭很不一样:箭头是木质圆锥体,上面钻有四个小洞,箭离弦在空中飞奔向目标的过程中,空气穿过 小洞,发出尖厉的啸声。材料是当地的一种花木,做出来质地硬、花纹好看,射出去的声音也更响亮。木头准备好之后,需要用手工或者机器车成圆柱形,尺寸大小按照个人喜好确定。一般是7厘米高,直径最大的是4厘米,最小的是3厘米左右。按画好的形状削去四个边角,削完后磨平,劈成两瓣,再进行掏空。掏得越薄,射出后的声音越大。另外还需要在木片雕出心状造型,这也对箭的声响起很大影响。最后再将两个制作好的木片用强力胶牢固粘好,涂上一层清漆,这样,一个响箭才算基本完成。
响箭比赛场地为一块长37-40米、宽25-30米的空地。比赛射程30米,靶场空中悬吊20厘米见方的靶子,靶心是活的可以脱落。传统习惯靶子设北朝南,箭手由南朝北射箭。这样的摆布既有民间传统习俗上的说法,也有风势方向上的科学道理。每次比赛活动要进行十轮至十五轮,每轮每人射两箭。第一轮从箭手排着横队的左边开始,第二轮从右边开始,以此类推至比赛结束。比赛时箭中靶心,只要“玛尔帝”(红心)脱落就得两分,黑圈脱落则得一分。一轮中两箭都射中加一箭,再射中继续加箭。记分方式既简单又公开,每一个箭手前的左边弓架放八颗圆形石子、得一分箭手自己从左边的石子中拿一颗摆放在右边。
特制的林芝响箭。摄影:张丽娜
箭歌飘扬不息
“削尖珞瑜金竹,粘上白色鹰翎,绷紧野牛皮筋,缠好中原丝线,嵌上库加箭镞,制成漂亮的金箭。金箭带着杜鹃的叫声, 向着目标飞去!飞去! ”
比赛正式开始前,箭手和歌舞队齐唱《工布箭歌》。歌者手挽手排列在靶场两侧,要夸耀箭手的弓箭及箭术。比赛中,男女歌舞队变成箭手的啦啦队,不停地口唱箭歌,并且跳起《工布箭舞》,为箭手助威,顺便打击对手的士气。据说由才旦卓玛唱红全国的《北京的金山上》,其音乐源自古老的工布箭歌《吉祥之日》。
工布地区的历史少有书面记载,关于阿吉王的传说流传在每一代人的口头心上。然而,每一位身穿传统服装拉起长弓的箭手身上,似乎都有着阿吉王的影子。只是比赛的输赢变得不那么重要,大家以射箭的名义团聚在一起,只是为了开心和交流,在歌舞声中迎来新年新气象。
原标题:带着歌声的金箭飞向靶心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