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高延鸿在审视自己的书画作品。摄影:段敏
导读:
他有着众多的光环,国家注册建筑师、高级经济师、高级工程师,同时又是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工作之余,他“躲进小楼成一统”,专注于书画,寄情于篆刻。
他笔名秦鸿,是一个有着鸿鹄之志的人。他立志于用手中的妙笔诠释西藏文化的魂。他植根雪域,钟情拉萨;他喜欢高原,热爱雪域;他热恋西藏的山山水水,跑遍了雪域的旮旮旯旯。不仅如此,他还善于将西藏元素融入作品中,通过自己的感悟尽情地展示西藏的雄浑、西藏的婀娜……
他叫高延鸿,供职于西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拉萨书法家协会主席,一位与西藏、与拉萨有不解之缘的文化名人。
虽已是岁末,但高延鸿却依然坚守拉萨。
他也渴望和其他人一道尽早返回内地与家人团圆,但他还是选择留了下来,把手中的活计忙完再走。他说:“每年都是这样,不把手中的活计做完心里就不踏实,这是在西藏待久了的职业病,在西藏工作时间长了的人都这样。”
1月28日,记者如约来到高延鸿的住地、西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时,他正忙着和别人通电话,通话时间很长,一看就是重要的电话。
寒暄过后,高延鸿热情地把记者往家领。
高延鸿的家不大,单位分的周转房,60平米的样子,但家里却收拾得井井有条,充满了生机;屋子满是书、挂满了他的书画作品,一进门一股“书香门第”之风就扑面而来。
高延鸿年纪40岁的样子,中等个子,脸庞清瘦,戴一副黑框眼镜,说话和声细语,文人气十足。也许是当天感冒的缘故,他比记者想象中老了许多。
图为高延鸿在进行书法创作。
出身“藏二代”,说不完的“西藏缘”,道不尽的“西藏情”
高延鸿今年42岁,但工龄却已有23年,算是西藏的“老人”了。
如果从高延鸿的父母算起,他是正宗的“藏二代”。用他的话来说是:“一出生就与西藏、就与拉萨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延鸿出生于工人家庭,父母都是西藏羊八井地热电站的工人。
虽说是一出身就与拉萨结缘,但高延鸿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回老家河北省怀来县。
除5岁时来过拉萨外,直到中考前高延鸿都没有回过拉萨。“这十几年,算是与拉萨作了一个短暂的分别。”高延鸿说。
虽然离别了,但高延鸿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拉萨。因为,这里有生养他的父母,有他梦里依稀可见的拉萨城。
“那时的拉萨谈不上美,到处灰蒙蒙的。但天却很蓝,让人着迷。”这就是一个5岁孩童对上世纪七十年代拉萨城的印象。
5岁,对于高延鸿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龄。正是在这一年,高延鸿和书法结下不解之缘。和婴儿咿咿呀呀学说话一样,这一年高延鸿一笔一画地开始了描红,迈开了走向书法殿堂的第一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书法是漫长的过程、辛苦的历程。
“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我们的书体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隶书、行书、草书、楷书的演变。并且每一种书体都是那样的神秘,或灵动、或含蓄,或滔滔不绝、一泻千里,或回迂曲折、斗折蛇行……”如今,说起书法艺术高延鸿就滔滔不绝如长江之水,倒也倒不完。但当时的高延鸿并不能体会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奥妙。
虽然如此,但幼小的高延鸿发现自己渐渐喜欢上了这一古老的艺术。
描红是初步,临帖是功夫,小高延鸿于真行草隶中逐渐感悟到书法艺术的奥妙。
虽着迷于书法,但高延鸿并未放松学业。初中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湖北省水利学校。
“那个时候能考取中专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哦!”高延鸿自豪地说。
专业是谋生的手段,是事业的基础。对此,高延鸿十分清楚。正因为努力,中专毕业高延鸿被评为了湖北省“三好学生”。
但高延鸿并不渴望在内地工作,他清楚自己必需回到西藏,回到生养他的热土。
就这样,1992年高延鸿中专毕业回到了西藏、回到了拉萨,开启了人生新历程。“我是幸运的,工作一分配就分到了拉萨。相比分到地区、分到县里的同学,我真是太幸运了。”高延鸿不无感慨地说。
这就是高延鸿与西藏的缘、与拉萨情。拉萨,一个他注定离开不了的故乡。
图为高延鸿的书法作品:“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吾道亦如此,行之贵日新。” 本报记者 段敏 摄
“感谢西藏这片热土给了我无穷无尽创作的源泉”
“千年觉塘白羊影,察古源水绕云阁。雪鸿笔意噶琼界,柳梧山麓唱八德。”这是近年来,高延鸿对拉萨的感悟。
一晃高延鸿已在拉萨工作生活了23年。虽然这23年中由于工作的关系,高延鸿经常在各地、市跑,足迹遍布了西藏所有的县、区,但他发现自己的根在拉萨,拉萨是他待得最久的地方。
不过,刚参加工作时高延鸿眼中的拉萨并不是这样。“那时的拉萨城经常停电,那时拉萨城最好做的生意是卖蜡烛……”谈起刚参加工作时拉萨城景况,高延鸿就无限感慨。
实际上,感慨的事情还有很多。高延鸿对自己第一次坐飞机到拉萨就刻骨铭心,“那是前苏联那种老式飞机—图154,噪音大,空间小,班次也不多,一个礼拜也就一两个班次。”
“物以稀为贵。”高延鸿为自己能坐飞机进藏而感到无比自豪。他告诉记者:“那时,坐飞机太不容易了。为了能坐飞机进藏,人们得提前好几个月就开始排队。并且从内地进藏时,人们带得最多的不是什么昂贵的物品,而是内地群众看不起眼的蔬菜,为了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有的甚至衣服口袋里都装满了辣椒,太不容易了。”
西藏条件虽然艰苦,但高延鸿并不后悔。相反,他为自己选择了西藏而感到庆幸。
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他发现:“西藏真是一个干事创业的热土。”
他说:“自己17岁时就有机会参与了项目建设,18岁开始挑大梁,担任了项目负责人,这在内地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在内地从一名毕业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一般要10—15年。西藏等不了那么长的时间,西藏太缺人才了!”
高延鸿粗略地算了一下,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他参与的项目已有100多项。对此,他很是自豪地说:“西藏的发展离不开水利水电工作者的贡献。”
在他的印象中,自从羊卓雍湖抽水蓄能电站开始发电之后,拉萨城就开始不缺电了,拉萨彻底告别了点蜡烛的时代。
是的,高延鸿有理由骄傲和自豪,因为西藏的发展有他的一份力。他现在已从一名普通的技术员成长为一名专业领域的专家、西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所长。
事业成功的同时,在书法艺术上高延鸿也取得了璀璨的成绩。近年来,书法界将其称为:“高原艺坛上盛开的格桑花”。
同事业上坚守雪域高原一样,书法艺术上高延鸿也一直坚守着“高原”—多年来,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研习“简帛体”。
“简帛体”,是中国书法艺术上篆书向隶书过渡时期的一种书体,有人曾形象地把它称之为“七分篆三分隶”。毋庸置疑,“简帛体”是一种高古的书体。但要写好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没有多年的勤苦钻研是掌握不了的。
但高延鸿做到了。曾有书法界人士这样评价高延鸿:“时下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物质欲望和享受,急功近利的思想使得书法圈子朴素平实、自然和谐的书风是越来越稀罕了。高延鸿就很反感时下种种或装腔作势哗众取宠、或执拗顽固食古不化、或毫无领会抄遍诸帖、或从不临帖标新立异的‘俗书’或‘匠书’。所以,高延鸿强调内涵与修养的培养,并把这种修养转化到笔下。所以,看他作书,本身也是一种享受。看他轻松自然、干净利索、不假修饰的书写,看他笔下自然蕴含着的一种大气象和文人气,仿佛徜徉于秦汉文人那种置身世外、怡然自乐的精神世界。”
虽然高延鸿淡泊名利,但有了雪域高原的滋润,他的作品总是获奖频频,先后斩获了中国文联、中国书协等主办全国产(行)业文联书法精品展览优秀作品奖、纪念中国共青团成立85周年书画展优秀奖、黄金叶全国首届中青年书画学术邀请展书法学术奖等数十届次专业展览奖项。
“愿做汉藏文化交流的使者,推动书法艺术在西藏更好更快发展”
今年夏天,集三十年创作的精华,“高延鸿个人书展”将与拉萨人民见面。
他告诉记者:“届时将展出百幅书法、篆刻作品。这是我第一次在拉萨搞个人作品展,算是向拉萨人民的全面汇报。”
高延鸿是谦逊的。说到个人成就,他总是说:“这些都微不足道。即使有成就,那也是归于西藏这片热土的培养。”
在高延鸿的作品中,特别是国画作品中充满了西藏元素。在他的笔下,西藏的山是那样的雄伟,西藏的江河是那样的广阔,藏族少女是那样的婀娜多姿、美丽动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没有对西藏文化的爱、没有对西藏人民的感情是创作不出这样优秀的作品。
高延鸿十分热爱西藏文化。他坦言,特别是2013年到日喀则定日县嘎点村驻村过后,自己对藏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高延鸿以“汉藏文化交流使者”自居,特别是2010年担任拉萨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后,他深切感受到责任更重了。
担任拉萨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以来,高延鸿觉得自己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推荐藏文书法家扎西桑珠参加了“2012年甘肃全国书法名家写《兰亭序》”活动,使千古名篇《兰亭序》第一次有了藏文版本。
《兰亭序》在中国书坛享有极高的美誉,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为了能把名篇写好,更好地展示藏文书法,高延鸿不仅在翻译上竭尽所能为扎西桑珠提供帮助,还在创作上与之反复商榷。最终,他们决定以藏文行书书写《兰亭序》。作品一推出便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广受好评,达到了汉藏文化完美的结合。
虽然这些年“书法进基层”活动搞得如火如荼,每年春节、藏历新年前夕,高延鸿都会带领书法家走进社区、乡村为群众送春联、送祝福。但“书法进校园”活动一直没搞起来,这让高延鸿深感惭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少年强则中国强”。在高延鸿看来,只有更多的青少年喜欢书法、学习书法,书法艺术才能在西藏蓬勃发展。
为此,他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书法发展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资金给予倾斜,充分让想干事、认真干事的书法工作者发挥才能,推动西藏文化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这些年,高延鸿一直推动藏文书法理论研究。但他坦言,这些工作虽然有了一定进步,但进展缓慢,或者说是原地踏步。他说:“现在藏文书法是有书写者,没有研究者;即便有研究者也是单打独斗,需要整合,形成合力,推动藏文书法不断发展。”
谈起书法艺术的发展,高延鸿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一听就知道,他是有着鸿鹄之志的人。
“有志者事竟成。”我们祝愿高延鸿的宏图壮志早日实现。
原标题:高延鸿:妙笔丹青释“藏魂”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