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超:现代西藏跟内地没两样
许娟   发布时间:2012-07-02 14:38:00   来源:西藏商报

  童年,打着手电筒疯狂看书

  敖超是在拉萨长大的。

  “我三个月大的时候,母亲就抱着我,坐着汽车进藏了。”敖超笑着说,那时候母亲胆子大,但他尚在襁褓,什么都不懂。那时候父母都在拉萨工作,作为长子的敖超,随父母居住在父亲的单位,在拉萨北郊,据说是过去噶厦政府的造币厂。

  童年时期的敖超,特别喜欢看书,当时有个叔叔送他们兄弟三人每人一个金鱼手电筒,这是敖超最宝贝的东西。“我记得当时每天晚上,一到睡觉时间就停电了,我就把手电筒藏在枕头下,停电后,就打着手电筒,钻进被窝,借着微弱的光线看书。我的眼睛就是那时候看坏的。”一个手电筒,两节电池,看到没电了,敖超才睡觉,但是有时候,他会偷偷把睡在旁边的弟弟枕头下面的手电筒拿过来,接着看,等把两个弟弟的电池都看没电了,再把手电筒摆回原位,这才睡觉。早晨起来,两个弟弟发现手电筒没电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敖超却假装不知情似的。“当时两节电池也就一两毛钱,我爸妈还愿意给我们买,所以我就白天问父母要钱买电池,晚上接着看。”敖超回忆道,《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名著就是那时候看完的。

  青年,朦朦胧胧的写诗年代

  上世纪80年代,是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是一个不读诗无以言的时代,北岛、舒婷等诗人,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偶像。年轻的敖超也迷上了写诗,他也记不清自己写的第一首诗是什么了,总之那时候把自己写好的诗,整整齐齐地誊写在格子稿纸上,揣在怀里,骑着自行车去西藏日报社投稿。“我记得当时刚骑到日报社门口,就下车跟门卫打招呼,不敢再骑着自行车了,当时觉得报社是个神圣的地方。”敖超回忆着年轻时候的自己,在日报社的大院里,遇到每一个人,他都毕恭毕敬地鞠躬叫声“老师”,因为在他的印象里,能在报社工作的人,都是了不起的文学大师。等他把揣在怀里、还带着体温的诗稿交到编辑手里,敖超说他特别希望老师们能指点一下他的作品。但是,对于报社的编辑来说,也许每天有几十个像敖超这样的文艺青年来投稿,于是就随口说一句“把稿子放下吧”就打发敖超走了。

  第一篇诗作发表在西藏日报每周六出版的副刊“雪莲花”上,那年他21岁。当时有个朋友告诉敖超,他的作品发表在日报上了。敖超赶紧找来那天的报纸,看到自己的诗作变成了一个个铅字,“激动地一个礼拜都睡不着”。当时这篇作品领了17块钱的稿费,敖超高兴地请朋友和同事吃饭,花了70多块钱。

  “当时他们都笑我,说我才挣了17块钱,却花了5倍的钱请吃饭。”敖超说,但是他正沉浸在自己的成功里,根本不在乎这些。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