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中:我是拉萨最后的夜莺
杜冬   发布时间:2012-06-25 14:16:00   来源:西藏商报

  贺中说自己身上流淌着四五种民族的血统,会说七八种语言,但是能用来写诗歌的,只有汉语。他说自己的家乡民风斑驳混杂,没有明确的主题,而他本人却有明确的主题,那就是汉语诗歌创作。“我就是写诗的贺老汉。”他得意地摸着黑胡子,一面显出游牧民族般的粗犷,一面又袒露着关中老汉般的朴实。

  拔出你的笔来!

  贺中前来西藏的时间,正赶上上世纪80年代西藏文学的爆炸式发展。贺中是其中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他认为,有几种因素共同促成了这次运动。首先是内地出色的文艺界青年为了逃避体制的束缚,来到西藏寻找创作灵感,促成西藏成为当时全国文艺气氛最浓、最自由的地区之一;其次是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国外新鲜的文学作品大量涌入,作家们大开眼界,文学评论界又远远落在后面,形成文学理论界的空白。虽然当时西藏的作家们在写作水平上还有所欠缺,但是在形式上却大胆模仿,大胆借鉴。如扎西达娃、马原和色波等作家敏锐地感受到西藏文坛吹进的新风,相继开始创作,并迅速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在那个还没有版权概念的年代,云南出版社抢先出版了一套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及其他拉美作家的作品。青年作家们人人争睹,首次直接认识到魔幻现实主义的写法。由于西藏和拉美地区在地理、民风和宗教方面有着众多类似之处,这种风格被迅速接受并广泛使用于当时西藏青年作家的文学作品中。

  这些青年作家中就有故事结构的大师马原,西藏魔幻现实主义小说领军人物扎西达娃,西藏散文界的标杆马丽华,还有在贺中看来堪称“西藏的博尔赫斯”的色波等人。在这些巍峨的主峰旁边,还有众多较少为人所知,却同样锐意创新的作家,例如魏志远、金志国、于斯等人。用贺中的话来说,他们都是这座文学殿堂里的梁柱。

  贺中说:“这场运动同时到来,又突然结束,可以说是虎头蛇尾。那个时候我们没有宣言,也没有组织,每个人都是堡垒,各自为战。”这些年轻人贫穷而自由,他们没日没夜地讨论文学,甚至为此而打架。热烈而混乱的气氛中,自然少不了贺中,他号称自己的诗歌是“野路子的”,甚至比马原的探索还要狂野,他自称:我有古典精神,也有杀伐的力量。在上个世纪80年代风云激荡的拉萨,马原仿佛是大仲马笔下的火枪手,只不过是以笔为枪。“抽出你的笔来,较量一下吧!”是他最爱的挑战。

  直到今天,自称“贺老汉”的贺中依然赞叹当时的激情,“古代蒙古人有为女人决斗的风俗,这些游牧骑士,为美而战,为美而死,这多么痛快!”

我要留言:

         
 相关新闻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2020827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