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至,神州大地“天涯共此时”,喜唰唰进入“过年模式”。
在农村,鬓发雪白的父母“磨刀霍霍向猪羊”,倚门望断天涯路,盼得风雪夜归人;在城里,奔波在外的游子或倦鸟急归巢、关山度若飞,或走留无计、空生孤寂。电话里,“洛阳亲友”齐追问,归期定否?微信上,各种聚会早已筹备妥当,只欠人依旧。同事见面,三两声寒暄,不离年事。各类媒体启动“议程设置”、纷纷造势,春运一票难求已习以为常,摩托大军千里走单骑不再新鲜,亲人团聚共享天伦依旧煽情……
有一种旅行叫“回家”,有一种幸福叫“过年”。
时光逆溯,改革开放之前,过年的幸福多与物质有关。犹记少时家贫,父母早出晚归、春播秋收,方可勉强解决一家人温饱。吃饱已是难得,吃好必然奢望,三月不知肉味亦不为怪,一年不购新衣也属平常。偶有客至,买块猪肉,杀只鸡鸭,有如过年。那时,大人们忙碌一年,难得休养,进入腊月便操办年货,养精蓄锐以待来年。孩子们盼过年,不外乎有好东西吃、有新衣服穿、有炮仗放、有伙伴玩,至于其他,鲜有考虑。家在江南,为鱼米之乡,经济尚且如此,其他各地,应不相上下。
现今,伴随中国经济腾飞,过年的幸福多与精神有关。原来乡土中国,人们固守一方、刨土觅食,人员极少流动,家人朝夕相处,时常走亲访友,所谓羁旅乡愁,不过孤例。现在,经济搞活了、交通便利了、眼界开阔了、思想革新了,南下北上、东奔西走,哪里有机会,就往哪里走,农村已是空巢,留守成了新词。大家为生计所累、为理想而忙,天各一方、遥相牵挂,回家过年便是“把酒话桑麻”、“共剪西窗烛”的最好机会。如今,人们物质生活已极大改善,仅就吃而言,过年与平日并无大异。过年,过的是一种情,即长幼之情、夫妻之爱、手足之念、挚友之谊。
有一种思念叫“乡愁”,有一种幸福叫“过年”。
别担心“混得不好”,别忧思前途几何,别算计开销多少,别恐惧有人催婚!那灶膛里的红火、案几上的菜肴,那一口口乡音、一句句唠叨,那醇醇的亲情、浓浓的年味,都深烙着家的印记,飘散着幸福的味道。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幸福,就这么简单!
原标题:有一种幸福叫“过年”
(责编:范凡)
相关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