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阿葜和央格卓玛的故事是很偶然的。朋友间的一次闲聊,得知她在忙活一张音乐专辑的设计,很诧异她这是在帮谁的忙,要知道设计一张专辑并非易事。
当我知道,整张专辑都是由阿葜和央格卓玛自己录音、拍摄、剪辑而成的时候,一股好奇涌上心头,这是怎样的两个人,他们经历了什么?又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如此执地录制这张专辑?
见到阿葜和央格卓玛是在玛吉阿米建国门店里。冬日的午后,还没到用餐的时间,店里少有客人光顾,阿葜坐在窗边,抱着弦子琴,两人忘情对唱。阳光就像被阿葜赋予了魔法,随着弦子琴的节奏,轻轻跳跃起来。不忍打断这美好,一曲结束,伴着砖茶的清香,开始听阿葜讲述他们的故事。
阿葜和央格卓玛
阴差阳错成了北漂
原本是来北京舞蹈学院上进修班的阿葜,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就这样阴差阳错地留了下来。
2005年的夏天,阿葜带着全部家当五千元钱来到北京。不久前,阿葜的朋友帮他在北京舞蹈学院报了一个进修班。在家人朋友的不支持下,阿葜孤身一人坐火车来到北京,对于从来没有走出过香格里拉的他来说,下火车后见到的偌大北京城,让他有点发蒙。
“北京好大,打车好贵。”阿葜从北京西站打车到北京舞蹈学院,花了30多块。在他的概念里,绕香格里拉县城打车一圈也就3块钱,“这北京城得多大呀”。
在进修班报到的那天,还没回过劲儿的阿葜“傻了眼”,进修班一个月8000元的学费,让他“没有办法,只能放弃”。
本就是在家人反对的情况下来到北京,阿葜“抹不开面子”,不能就这样回到老家,“回不去了”。
他在北太平庄附近租了一间地下室,在餐厅做起临时工,就这样开始了突如其来的北漂生活。
“这里的调调适合我”
每日在餐厅后厨打下手的日子持续了三个月,阿葜开始问自己,“我来干嘛的?”
阿葜的家乡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虎跳峡镇,人们世代孕育的思想感情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往往就体现在民间歌舞之中。娱乐时,歌舞助兴,劳作时,以歌相伴,敬神祈福,婚丧嫁娶,迎宾送客,谈情说爱,独特的歌舞都是少不了的表现形式。
从小耳濡目染的阿葜,对歌舞有着天生的热爱,跳舞对他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刚学会走路就已经跟在大人后面跳了起来。抱着当地的弦子琴,边弹唱边起舞,是他最高兴的时候。看着被闲置在角落里落满尘土的弦子琴,阿葜决定找回最初的梦想。
不会上网,在北京城找不到方向的阿葜,误打误撞来到了位于元大都附近的酒吧一条街。“看着门口随风飘扬的经幡,我就像看到家乡了一样。”阿葜走进这家名叫玛达咪的酒吧,开始在北京唱歌跳舞,好像又回到了在香格里拉的时候,开心地唱着跳着。
2006年冬天,一直在玛达咪驻场表演的阿葜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转机。
玛达咪是以摩梭族风情为主的酒吧,一位客人在看到阿葜后很诧异,“你为什么不去玛吉阿米呢?”在这位客人的推荐下,阿葜来到玛吉阿米餐吧,并成为餐吧的一名舞蹈演员和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