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众生平等,自救自度
藏人追求的最高人生理想是“觉悟”、“涅梁”,进人“涅桨”就进人了“佛土”,摆脱了三界六道生死轮回的痛苦,达到了永无烦恼的极乐世界。藏人最怕的是死后转生“地狱”、“饿鬼”、“畜生”的“三恶道”以及有善有恶的“阿修罗道”。活着是痛苦的,唯一的希望是现世成佛或来世转生佛土。那么,怎样才能得到佛果和福报呢?藏人认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一切全靠修行者自己,作什么业,就受什么报,未来的命运全掌握在自己手里,这就叫“自作自受”、“自救自度”。
藏民族“自我救度”的思想是建立在佛教“众生平等”观念之上的。大乘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悉能成佛。”藏传佛教的宁玛派、萨迎派、噶举派、觉朗派都沿续了这条内在超越的道路。根据它们的思想传统,神圣的佛性高高在上,有超越的意义,当佛性贯注于人身之内时,又内在于人而为人的性,这时佛性又是内在的。就是说,佛既超越于世界之上,又内在于人心之中。而要理解佛,更多地要从内在的角度。觉朗派著名学者多布巴·喜饶坚赞大师说:“世间任何之方所,佛于何处寻皆无所得,圆满佛性即是心(人心),别处亦无佛可寻,佛性周遍诸有情。”噶举派著名学者岗波巴·达波拉杰大师说:“如来之藏遍及于一切众生中。”人通过修行实践,提升自己生命的内在本质来体悟这一佛性的神圣性,即人通过道德实践体悟佛界并不是一个屹立在彼岸的,可望而难及的神灯,而是人的理性、本性自我觉醒的过程,是本性心智自明自了,自我显发的过程,因为佛性和人心本来就不是相互隔绝的,在佛性和人心之间存在着一种原初的同一性。
二、藏传佛教伦理的现代价值
藏族是一个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在这种独特的背景下,藏传佛教伦理已经不是纯粹的外在的、外来的作用者,它已经圆融地成为了藏族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部分,即使是今天,藏传佛教伦理中的部分思想资源也仍在闪烁着现代价值。
(一)慈悲利他的生命情怀
在藏传佛教充满利他精神的慈悲心的鼓舞下,多数虔诚的藏族信徒具有一种怜悯、善良、平等、友好的品德。
首先,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讲,对藏传佛教的信仰,不仅使信徒们以泰然自若、专心致志的神态去从事佛教事业,更从道德主体自身的层面上,竭力破除我执,破灭自私自利之欲;从道德客体的层面上,树立众生的观念,把一切为了众生作为自己毕生的道德价值追求,造就了藏民族谦恭、宽厚、和谐的德行和博大的胸襟。这种善良慈悲、乐于奉献、利益他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原则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藏族人,提升了他们的道德境界,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缓解人际关系的矛盾与紧张,建立和谐的生活秩序。
其次,作为一种具有强烈生命情怀的宗教,藏传佛教以生命至上、至善的慈悲之心关注生命,对一切有情众生都倍加呵护,包括对动植物也持恻隐之心,不忍之心,倡导不仅要爱护动植物,还要爱护它们的生存环境。宗喀巴大师曾指出:“阪依法宝后,就要断除伤害众生的信念……我们对其他的人或者是对畜生决不能鞭打、捆绑、囚禁、穿鼻孔、脚踢、追赶、强迫使其驮沉重的驮子等。”宗喀巴还驳斥了种种反对禁杀牲畜的奇谈谬论,他说:“做杀害牲畜祭祀以为是在求正法,所以持此邪见杀害众生;又婆罗门等众外道为了满足食肉的愿望,借口说出一切畜生是由世主赐给人、天所受用的食物,所以杀害牲畜就没有罪过,说出种种邪知邪见的言词,而后又说这些都是为了正法故而杀生等等,以上这些所作所为皆属重业。”藏族民众从六道轮回的角度,常常想象所有众生都曾是自己的母亲,从而想念她们的恩德并决心报答这些恩德,这种大慈大悲的心怀,使得藏民们对一切生命都产生一种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此外,藏族古老的神灵观念对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以及苯教的“万物有灵”论与藏传佛教的“灵魂不灭”思想的不谋而合,三位一体,在广大藏族地区特别在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中,形成一股强大的不可动摇的力量,使他们不仅对一切动物持平等、爱惜之心,而且对自然界的植物及山川湖泊也怀有情感并加以细心保护,营造了一幅藏民与周围自然环境协调和谐的美丽画卷。
(责编:青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