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政策与研究 > 研究

藏传佛教伦理的现代价值

陆洋   发布时间:2013-07-01 15:03:00   来源: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更需要各民族的共同努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寻找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与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理念之间的契合点,促动传统伦理与现代价值观的合理嫁接。藏族作为一个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藏传佛教伦理已不仅仅是宗教徒的行为准则,而早已成为了藏族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某些核心价值认识如平等友爱、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等在今天的社会建设中仍然不失现代意义。

  一、藏传佛教伦理的基本特征

  自从藏传佛教在广裹的青藏高原形成和发展起来以后,佛教和藏族便形成了水乳交融,难解难分的关系,藏传佛教道德也逐渐在整个藏族伦理道德中居于核心地位,渗透到广大藏民的心灵之中,成为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藏族伦理主要体现出以下的佛教特征:

  (一)慈悲行善,无私利他

  藏族接受了佛教戒恶扬善的价值取向。佛教的善,外延有不少,其中之一是爱利他人。慈悲为怀,忘我利他,普度众生,这也是藏传佛教中蕴含的最为深沉的价值取向,成为藏人思想中最后的、最高的境界。宗喀巴大师说:“即如我堕人三有苦海,诸众生因辨别取舍之慧眼紧闭,故尔不能趋向远离苦海之极乐境域。具足佛种姓之诸大成就者观见此种情形后理应发悲悯心而利益他们。”①这就是“由于大慈悲而成为利他”的上士道者。宗喀巴大师告诫藏人,要想成为一个大乘人,应该进一步想到,自己之所以要出离三界,完全是因为自己已经确认在整个生死轮回的世界里没有任何一个真正的安身立命之处,推己及人,三界一切有情也都和我一样,如果不出离生死,则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只有痛苦,而绝无快乐。有了这样的认同,就会发大悲心,愿普度一切众生,同出苦海、誓求成佛、共享佛果。藏传佛教倡导的利他是一种不图回报的利他精神,它教育人们从动机上培养利他之心,即“四无量心”。藏人妇孺皆知、耳熟能详并经常念诵的阪依颂说:“愿诸有情具足安乐及安乐因(发慈心)!愿诸有情永离苦恼及苦恼因(发悲心)!愿诸有情永不离失无苦之乐(发喜心)!愿诸有情远离爱憎亲疏住平等舍(发舍心)!”“慈”是“与人为乐”;“悲”是“拔人以苦”;“喜”是见人离苦得乐而喜;“舍”是破除铿吝,自舍己乐,施与他人。除培养利他之心外,藏传佛教还主张实践利他之行,如说话使人喜欢,行动解人忧苦,一切随顺众生。

  (二)因缘和合,本性自空

  佛教从缘起论出发,说明世间一切物质都是由缘(条件)而生、缘尽而灭、没有自体(“我”)、虚幻不实的;不仅对象性的客观物体是没有真实本体的(“法无我”),而且作为认知主体的人也是没有真实本体的(“人无我”)。佛教的时间观非常独特,千年万年只是短暂的刹那,这就更加剧了它的色空观。诸法无住,一切在流,一切在变,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本体,如果说有什么恒一不变的本质,那就是空,就是幻。“一切法性皆虚妄见,如梦如焰。所起影像,如水中月,如镜中像。”①“诸法空,诸法如梦,……诸法如幻。”②“幻如人,人如幻。”③众生之相,“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④。“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一切皆空”。

  藏传佛教完全肯定了从因缘聚散变化的角度对人生虚幻本质的揭示。宗喀巴大师说:“世俗之人将变化无常之人身及世事执著为恒常实有,由此颠倒识之遮蔽,故生起即身即世将永驻之分别心,从此即起需求欲,进而诸凡夫唯寻求如何灭除今生今世之痛苦,获取今生今世快乐之方便,至于来世、解脱、成佛之类之大事,则无任何兴趣,故尔不考虑,不观察。既然如此,他们亦不会生起阪依佛法之心了……。如是,诸凡夫因渴望自身永驻之理念所蒙蔽,遂于美誉名声、利益权势生起强烈的贪著之心。”这是说:世俗世界里的绝大多数人,由于不懂得世事和人身无常的道理,他们每天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没有超出为眼前和现实利益而奔忙的范围,有些唯利、贪色、嗜势的食客之类,则更是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金钱美女等瞬间的荣华富贵,至于死后的归属问题,则没有考虑过或者很少想。一个人如果这样只顾及此生此世的眼前利益,而不考虑后世来生的长远利益,则连最起码的脱离恶趣,往生善趣的希望都没有了。若不能止息对于现实色、声、香、味、触五欲尘的享受和贪求,即不能超越个体物欲的羁绊,不知怖畏三恶趣的苦,就更不能厌三界苦,勤求出离。所以,在藏人心目中最迫切的是把一切有情众生引导到信仰三宝、深信业果的佛教轨道上来,将其造就成厌离三恶趣,渴望转生到三善趣中来的人。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