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互相涵化和有机融铸,是藏传佛教文化在人类文化长河中独领风骚的泉源
传统本教文化与印度、中原佛教文化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之上,有着不同的社会原理和文化观念的异质的东西,对印度和中原佛教文化的全盘移植,必然会破坏传统本教文化生存的基础,使雪域藏地失去民族个性,因而只能在保持传统本教文化的连续性的基础上,实行移植和改造。因为传统本教文化毕竟是土生土长的,有着深厚的社会根基和文化内涵。而且更重要的是传统本教文化佛教化的初衷,也是抱着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功利目的进行的。这样的特点决定了本教传统文化尽管在佛教化过程中受到印度、中原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仍然顽强的延续下来。但是随着传统本教文化佛教化和外来印度、中原佛教文化本教化的进一步深入,传统本教文化结构中相关各要素的关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异,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实际上是彼此交融的结果。如果我们将印度和中原佛教同藏传佛教相比较后,就不难透过某些现象,看到藏传佛教骨子里的本教文化要素。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第一个具有体系的流派,是大乘佛教本土化的成功尝试。宁玛派的特点是组织涣散,教徒分散各地,他们从事生产,可以娶妻生子。其教法内容也不一致,各有各的传承,僧人重密轻显,一般无正规的学经制度。然而,宁玛派的大圆满教法体系,既有别于印度和中原佛教,也不完全是“前弘期”藏传佛教的翻版,而是一个以大乘佛教密宗思想和教义为主体,兼收并蓄大量本教文化要素,有所创新和发展的教派。宁玛派的这一变革不是大乘佛教与雍忠本教的简单嫁接,而是集中反映了几百年间两种宗教互相兼容并包的具体成果。至此,大乘佛教才真正具备了雪域藏地“认知图式”的风格。宁玛派是藏传佛教中本教文化气息最为浓厚的流派,其宗教仪轨中,还存在着许多本教的遗风余韵,如它颇重视念咒、祈禳、驱魔、盟誓、占卜、煨桑、治病、垒石等活动,且其九乘中的大圆满内外密法独具风格,与本教九乘中的大圆满密法极为相似。
活佛转世制度是噶举派和格鲁派的寺院僧伽集团为解决其宗教首领的继承问题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的宗教传承制度,在宗教史上是一个创举。它以佛教三身学说的理论和本教灵魂不死的观念,与寺庙经济利益相结合,并同世俗的制度巧妙的结合起来。格鲁派禁止僧人婚娶,取消了僧人父子、叔侄世袭法位的制度,藏传佛教各教派竞相沿袭,从而使这一理论和制度更加完善,各教派亦形成了各自的活佛转世系统。由此可见,藏传佛教无论在形态和方法上,还是在理论系统上都存在着不同于印度和中原佛教的特点,这种变异植根于雪域藏地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土壤,来源于地域生活环境、民族的心理素质、思想方法和风俗习惯。例如寺庙佛塔建筑风格,佛像的造型色调、供仪礼乐、规章制度、饮食、服饰和学修生活方式、宗教习俗和信仰心理等方面的不同差别。同样的观世音,在藏传佛教中是慈悲尊严的男性,而在汉传佛教中却变成了清秀庄重的妙龄女子;同样的弥勒,在藏传佛教中只有佛和菩萨两种形象,而在汉传佛教中却多出了一个笑容可掬的“大肚罗汉”形象。至于千奇百怪、五颜六色的藏传佛教的密宗佛象在汉传佛教的寺庙中是找不到的。实践证明,民族性质愈多的宗教或宗派,能较持久地兴盛不衰,而民族性质愈少的宗教或宗派,则很快便趋于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