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政策与研究 > 研究

从佛教传入雪域藏地看文化融合功能

庄春辉 李瑞琼   发布时间:2013-02-18 16:40:00   来源:西藏艺术研究

  一、雍忠白本教和原始黑本教文化积淀是藏传佛教文化大厦的基石

  象雄王国是吐蕃王朝之前的一个结构松散的部落联盟的集合体,在古代雪域藏地业已经历了“象雄十八王”二十四代统治。那时,被中原人泛称为西羌(西戎)的诸多部落联盟者业已形成了雪山草地、日月星辰、山川湖泊和飞禽走兽等崇拜为特征的土著宗教———原始黑本教和雍忠白本教,其内容十分庞杂,包括王权天授、重鬼右巫、禳灾解祸、祛病除邪等观念,且伴随着占卜、驱鬼、念咒、招福、圆光、治病、盟誓、观象等巫术,盛行各种祭祀仪轨。公元前七世纪,在地球第三级的青藏高原,雪域藏地形成了原始黑本教和雍忠白本教等学说。原始黑本教则以“自然”为本位,侧重于从“自然”出发来观照人生、社会和宇宙,强调自然是人生的根本,主张顺应自然、回归自然,返扑归真,同原始道教、萨满教、释比教、毕摩教有某些雷同。雍忠白本教以“人”为本,侧重于从“人”的角度来观照人生、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宣扬以道德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原始黑本教的“自然”本位和雍忠白本教的“人”本位两种核心思想,奠定了雪域藏地古代文化的基础,决定了雪域藏地古代文化的走向。雍忠白本教是东巴·辛饶米沃大师在原始黑本教教义的基础上参照印度佛教和中原佛教的方式进行的一次“集结”,是系统化了后的本教,并有一套较完备的雍忠白本教经典,这就是“太白”、“斑斓”、“玄青”三部《济龙经》,因此被后世称为正统本教的源头。原始黑本教和雍忠白本教是一种万物有灵的信仰,不仅包含着西羌(西戎)人以崇拜方式所追求的各种希望,而且还包含着维护象雄王国社会等级、社会伦理和固定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在早期藏文化中,本教文化积淀无疑是西羌(西戎)人凝聚的核心力量。雪域藏地从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起,一直有26代赞普都是用本教来协助管理行政事务的。印度和中原佛教光顾雪域藏地之前,雍忠本教就业已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由其虔诚的信徒在辛拉俄格尔神、什巴桑布奔赤和东巴·辛饶米沃三位尊神的名义下,把它的九乘经论教义和修行事相广为传播,并由四方善男信女共同遵行。各部落间不同的文化特征和生活风俗的广泛交流,促使了部落联盟者们英勇豪爽、慷慨忠诚、炫耀血统和宗谱等共同习性的形成。雍忠白本教的传播过程,其实就是象雄(西羌)文化的传播过程,这个传播过程使得象雄诸羌(戎)的部落联盟者,在雍忠白本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下,逐渐具有了相同的心理特征、价值体系、精神结构、思维水平和行为方式,这无疑为象雄诸羌(戎)的部落联盟者融合成藏族,提供了凝聚的动力。从氏族到部落联盟再到民族的发展过程中,一般是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氏族。再以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为纽带组成部落联盟,最后在相同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的基础上,以趣缘关系和志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作为一个民族的特征,它并非以“血缘”和“地缘”等因素来体现,而是以特有的文化作为其民族自立的个性。文化总是由一定的民族所创造,在一定的民族范围内形成和发展,从而带上了本民族独特的个性。民族心理是受到文化的熏陶而形成的。民族本身是一个文化人类的群体。维系民族的强有力的精神纽带,是稳定持久的共同文化心理素质。通过雍忠白本教传播的象雄文化(西羌文化),正是雪域藏地的部落联盟发展、形成民族的向心力。雍忠白本教,以及象雄文化(西羌文化)在藏族先民中留下的“文化心理积淀”,不仅后来改造佛教成为藏传佛教,而且也是藏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原因。加之,由于藏传佛教中的本教文化要素与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又使它具有强烈的内附中原的文化倾向,这大概是大元帝国统一雪域藏地的民族心理基础。藏传佛教是一部契时应机、随缘化物的生动教科书,是藏族文化史上一座高耸的山峰,是滋养藏民族文化发展的一股活水,在这一宗教里,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传说与史实、原始与文明,交融在一起,它所构成的神秘文化现象始终笼照在世界屋脊之上。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