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宫“喇嘛打鬼”活动流传至今(资料图片)
原标题:清代北京民俗中的藏传佛教文化
清代,北京城中兴建了许多藏传佛教寺庙,从而以这些寺庙中的一些活动为中心,渐渐形成了上至朝廷皇室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积极参与的一些民俗活动。川流不息的京城百姓及摩肩接踵的香客信徒,在拜谒游览北京的藏传佛教寺院和参加民俗活动的同时,将充满民族和宗教特色的藏传佛教文化植根在他们的意识中,并将其逐渐融合、演变为北京民俗的一部分。
白塔燃灯,使人置身佛国世界
藏历十月二十五日是藏传佛教的传统节日“燃灯节”,专为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成道而设,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重要节日。这一天,僧俗信众或在寺中,或在自家的佛龛前点燃酥油灯。
清时,藏传佛教传入北京后,在京城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沿照藏地风俗,在藏历十月二十五日一早,寺院内各佛殿、经堂都要清扫干净,各佛像前要置换清水、鲜花、水果等供品。晚上,在寺院的经堂、僧舍、佛殿、佛塔等高大建筑的平顶和四周,按照顺序一排排、一行行地摆放好酥油灯。在当时,最吸引京城信众、蔚为壮观的,当属北京北海公园的白塔燃灯景观。夜幕降临,围绕白塔的盏盏酥油灯同时点燃,顿时灯光罗列,如同星辰万点、银河落地,辉煌灿烂,为京城平添了一份别样风情。而当僧侣们在夜色中赞颂宗喀巴大师的声音和有规律的长号奏鸣在一片燃起的灯海中响起时,更使人们仿佛置身佛光普照的佛国世界。
雍和宫舍粥,藏、汉佛教的融合
农历腊月初八是佛教的传统节日,按照佛教说法,该日为释迦牟尼佛成道日。相传,释迦牟尼出家后,苦行未果,其后至尼连河沐浴并接受牧女乳糜供养,恢复体力,从而在伽耶地方菩提树下成道。我国佛教寺院根据牧女供养乳糜的典故,于该日以米及果物粥供佛和僧尼自用,称腊八粥,又称佛粥、福德粥。清代,在北京的雍和宫中也举行这一传统佛教节日活动,据说是“雍正三年奉世祖之命,雍和宫内万福阁等处设大锅煮腊八粥。并请喇嘛诵经,请各王公大臣品尝食用。民间亦争相效仿”。
雍和宫熬粥工作从腊月初一就开始了。自腊月初一起,雍和宫的僧人们就开始搭棚垒灶,支上大锅,洗涤器皿,选取清新谷果。当时朝廷对此非常重视,“特派大臣监视,以昭诚敬”。等到腊月初七鸡啼生火,熬粥用宫中专门练习者10余人,并由僧人多人围锅念经。粥用糯米、黄米、红小豆、红枣、栗子等放在一起精心熬制,外加干果以作点缀,到腊月初八的拂晓出锅。供粥大臣率人将粥盛在碗里,供在各佛殿的佛像前。然后将粥进奉内廷献给皇帝,皇帝照例谕令供祀太庙、寿皇殿及内廷西苑各庙,然后分赏内廷各宫,再分赏外廷各王公大臣、驻京大喇嘛、雍和宫诸喇嘛、京城文武官员,甚至还要寄赐给各省的封疆大吏。最后还要将粥一碗一碗地舍给那些前来上香的京城百姓。虽然老百姓都会在这天熬腊八粥,但许多人还是愿意到寺庙里来接受舍粥,因为他们认为喝了由僧人虔诚诵经而熬的佛粥,可以免灾祈福,一年平安。因此,讨布施粥也成为北京百姓欢度腊八的主要活动之一。
雍和宫的舍粥活动是藏传佛教传入内地之后对汉传佛事活动和民俗活动的吸收和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