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新闻聚焦

滇藏线上的清幽东竹林寺

李菁   发布时间:2013-09-11 12:06:00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东竹林寺

  原标题:清幽东竹林寺

  离开香格里拉,沿滇藏线向西北方向驶去,在距离德钦县城约80公里处,就是东竹林寺。滇藏公路从寺后横穿山腰而过。因为地处白茫雪山背风凹处金沙江河谷延伸部分,虽然海拔达3000米,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与松赞林寺相比,东竹林寺的规模并不大,游客或信徒也并不多,反倒让古寺增加了几许清幽的味道。

  见来了客人,一位慈眉善目的僧人赶紧走出来,给我们介绍寺庙情况。与松赞林寺一样,东竹林寺也是格鲁派寺庙,所以一层大殿正中央供奉的,正是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及其弟子达玛仁青和一世班禅克珠杰像(俗称师徒三人尊),两侧是释迦牟尼、观世音、文殊、度母、普贤等佛和菩萨像。一楼大殿还有一尊释迦牟尼的小泥塑佛像,僧人告诉我们,这是“文革”结束后,东竹林寺恢复时,从拉萨请去的唯一佛像。

  二楼新塑的强巴佛高6.8米,头部直到第三层,脸形丰满,形象逼真。觉卧拉康(释迦牟尼佛殿)的佛像高约10.5米,铜质鎏金,佛冠及前胸缀满珍珠宝石,这是拉萨色拉寺所赠。走到一个金身像前,僧人特地停下来告诉我们,“文革”期间寺里一位老喇嘛把这尊金像背到山洞里藏起来,从而躲过一劫。不过金身像的一只耳朵却被老鼠咬掉了。

  东竹林寺还珍藏着一幅长达8.5米、宽5.2米的大型唐卡,是用五彩丝线精织而成的护法神像。提到这个唐卡,带我们参观的僧人一脸庄重。他说,这上面有宗喀巴大师的鼻血,所以特别珍贵。每年只有1月1日早上才可以打开展出一次,供香客观瞻礼拜,平时皆不可以。据这位僧人说,曾经有一个活佛忍不住好奇之心,偷偷打开看了一眼,“后来走出寺院没多久就疯了”。

  如果说松赞林寺的兴建是格鲁派胜利的象征,那么东竹林寺的兴建恰恰标志了噶举派的失败。东竹林寺建于1667年,原名“冲冲措岗寺”,意为仙鹤湖畔之寺,建寺初期仅有僧侣16人,属藏传佛教噶举派。1674年,“冲冲措岗寺”也参加了噶举派举行的反对格鲁派的暴乱。暴乱被镇压后,1676年,五世达赖命令德钦的三座噶举派大寺改宗格鲁派,并亲自为这三座寺院定名。“冲冲措岗寺”于是与其他7个小寺院合并,被五世达赖定名为“噶丹·东竹林寺”,意为成就“二利”(利己利人)之寺。从此规模不断扩大,主寺僧侣至清末已发展到700多人,活佛10人,成为康区“十三林”大寺之一。

  僧人带我们上了二楼,上面有很多个小房间。他说200多年前,东竹林寺有480名僧侣,而楼上就是辩经院。“辩经就是对喇嘛水平考核的主要手段。”著名藏学研究专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尧先生说,“辩经时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对多,进行过程中配有一些手势,有着不同的涵义。”因为语言问题,我们难以对僧人们的辩经有所体会。“我们汉人中有一位很了不起的人叫黄明信,他1938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去拉卜楞寺出家,经过10年的学习去跟有起码学问的人辩经,考了拉然巴格西学位——这个是相当于大学学士学位的人,上面还有相当于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人,他是汉人中取得这个学位的第一人。”王尧介绍。

  “除了僧侣与僧侣,寺庙之间也可以互相辩经。辩经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种,对辩和立宗辩。对辩是两人先后辩论,一人提问一人回答不许反问,如此一段时间后再反向进行。立宗辩则是一人自立一说,而众人可对其提出异议,回复则只能有‘是”、’‘否’和‘不定’三种答案。辩经也是藏传佛教最大的特点之一。我们的汉人不习惯这样用口头表达的方式来辩论,一般都采用书面的文本表达。”王尧教授说,“另外,格鲁派六大寺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学经制度和学位制度,这个也是汉传佛教所没有的。”一个格鲁派僧人获得最高等级甘丹赤巴,则首先要在三大寺(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学完显宗,考取拉然巴格西学位,然后在上下密院考取佐然巴,再后依次升为格郭和喇嘛翁则。3年后可升堪布,再3年后升任上、下密院的堪苏。上密院堪苏7年一届,双方轮流担任格鲁派教主甘丹赤巴的宝座。一个学经僧人,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再加上一帆风顺的话,升到甘丹赤巴最少也要50年。登上甘丹赤巴的人,离世后便是活佛,具有转世资格,在藏传佛教教徒中具有崇高威望。

  遗憾的是,我们来得不是时候,没有赶上东竹林寺最著名的节日欢庆——每年藏历八月二十八、二十九日,是东竹林寺一年一度的人神同庆的节日“格归堆姆”节。到了这一天,人们从各个村寨不约而同地赶往寺院进行朝拜。格归堆姆庆典的法事活动以表演羌姆面具舞为主。“羌姆”在藏语里是跳或舞的意思,它是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自己寺院范围内表演的,以表演为外在形式、以金刚乘修供为内在内容的宗教舞蹈,集诵经、音乐、舞蹈三位于一体,仪式隆重,场面壮观,,气势宏大。东竹林寺“羌姆”最早是由寺主第五世扎唐活佛洛桑尼玛·丹巴坚参从西藏芒康格达寺请教引进,并确立年岁末的跳神制度,至今已有300历史。

(责编:翟新颖)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