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

首页 > 藏传佛教 > 新闻聚焦

舒乙:京城寻觅民族团结的历史证言(一)雍和宫《喇嘛说》

曾祥书   发布时间:2013-10-12 10:57:00   来源:人民网

  舒乙像父亲老舍先生一样深深地爱着北京,爱着北京的山山水水,爱着北京的一草一木,乃至爱着现存于北京城内刻有藏字的石碑和藏式建筑。他用8年时间,寻访、考证京城刻有藏字的石碑和藏式建筑后,即兴创作了散文《见证亲密——寻访北京刻有藏字的石碑和藏式建筑》,引起极大反响。

  舒乙在北京城内一共找到了15块刻有藏字的石碑,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没有想到北京会有这么多,完全没有想到。”“这不是一组绝佳的好教材吗?”只需将那些不明真相的人带到这批石碑面前,让他们自己看,他们立刻就会明白,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们会立刻明白,藏传佛教(喇嘛教)在北京原来备受尊重和重视。

老舍之子舒乙先生
老舍之子舒乙先生

雍和宫内的《喇嘛说》石碑
雍和宫内的《喇嘛说》石碑

  原标题:舒乙:寻觅民族团结的历史证言

  那一年,他寻访北京城内刻有藏字的石碑,只是寻觅,不为祈福。

  那一天,他走进雍和宫,凝视着转经筒,思绪飞得很远很远。

  那一刻,他伫立在刻有藏字的石碑前,似乎听见六世班禅诵经的真言。

  那一瞬,他抚摸石碑上的藏文,感觉里,历史是那样的厚重,指尖是那样的温暖。

  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舒乙和往常一样来到北京的雍和宫。雍和宫是喇嘛庙,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之一,对舒乙来说,此次前来是要看雍和宫的历史、政治影响,尤其是在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的作用。说到雍和宫的历史,对雍和宫颇有研究的他如数家珍:“雍和宫的特殊之处和它的历史背景有极大的关系,它的前身是王府,是雍正当皇子时的府邸,一开始叫贝勒府,后来升为王府,雍正继位当了皇帝后,是皇帝行宫,正式赐名‘雍和宫’,雍正驾崩后曾在此安放其梓棺,以后10年供奉过雍正的影像,在乾隆九年时正式改为喇嘛庙,成为皇家第一喇嘛寺院。这个改变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雍和宫从此成为乾隆皇帝坐镇北京管理蒙古、西藏广大地区政务的总指挥部。”

  在舒乙眼中,雍和宫皇帝御笔的匾额,精致的佛像、唐卡、经卷、佛教文物,六世班禅大师和七世、十三世达赖喇嘛来京时的遗物,密宗造像,佛教节庆等都很鲜活,珍贵。但真正引起他探究兴趣的还是那些长眠在外、并不引人注目的石碑。他清楚记得,那块名叫《喇嘛说》的石碑立在第一座大殿之前。殿前,有一座大碑亭,立在甬道中间,这块被称《喇嘛说》的大型石碑有4个面,分别用4种文字刻着乾隆皇帝写的一篇论文《喇嘛说》,该文对喇嘛教的来源、教制、教规作了详细论述。在对这4种不同文字解读后,舒乙作出独自的定论:“这可是一块泄露天机的石碑,有着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于是舒乙再度驻足,在不能抄写全文的情况下,用随身携带的照相机将其文字拍摄下来,拿回家放在电脑中处理后一次又一次地解读,在经过大量的查找资料、走访专家、反复研究论证后,他认为这块石碑内容披露的是执政者安邦治国的心得。“兴黄教即所以安众蒙古,所系非小,故不可不保护之”一句道出了喇嘛教安定蒙古各部的重要性,说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央对西藏行使主权早就有了行之有效的制度和措施。

    此外,御制《喇嘛说》除见于雍和宫碑文外,还见于《清实录》、《乾隆御制文集》和《卫藏通志》等史籍。它是乾隆皇帝辑藏安边、治国安邦的重要政策和策略的体现。

  也许正是这一潜心研究所悟,决定他在寻觅石碑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车步结合,足迹踏遍了京城的所有景点、大街小巷以及窄小的胡同,目的是寻找更多的有关民族团结的历史证言。

(责编:翟新颖)

我要留言: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服务  |   频道导航
中国西藏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hina Tibet Online
E-mail: webmaster@tibet.cn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8336000
京ICP备 1405680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17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