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甘南的“绿色长征”——探访腊子口战役旧址

T-
T+
评论 收藏打印
作者: 程威发布时间: 2017-06-30 17:41:08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图为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夏家立 摄

在甘肃省迭部县的崇山峻岭间驱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送走一片森林,又扑来满眼绿色。行至一个狭窄的山道处,杨成武将军题写的“腊子口战役纪念碑”映入眼帘,红色的字体格外醒目,令不少游客停车驻足。

1935年9月16日,一次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斗在这里打响。腊子口一战,是长征中少见的硬仗之一,也是出奇制胜的一仗。战斗后第二天,聂荣臻在这里伫立良久、慨然长叹:腊子一开,全盘皆活。

置身这深山峡谷中,仿佛依稀能听到当年激烈的枪炮声和战士们的呐喊声。这里留下的长征故事,激励着甘南人民开启一场新时代的“绿色长征”。

“三日之内拿下腊子口”

毛泽东递给他们一竹筐红辣椒,交代了一件异常艰巨的任务

看着峭壁上的“天险腊子口”“紧跟毛主席”等字样,慕名前来参观的大学生赵闯说:“接下来要去腊子口战役纪念馆,看看这是一场怎样奇绝的战斗!”

历史的轮廓,在纪念馆珍藏的史料中逐渐清晰。1935年9月,中央红军由四川北上,到达迭部县俄界村。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张国焘擅自南下的路线,并分析了其给中央红军造成的被动局面。

“腊子口战役发生在党内出现严重分裂的紧要关头,事关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同志和中央红军安危存亡的关键时刻,注定成为党史军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前馆长、现任甘南藏族自治州党研室主任的夏家立告诉记者。

腊子口,藏语之意为“险绝的山道隘口”,当地人称“人过腊子口,像过老虎口”。整个峡口只有30米宽,两侧山头对立,仿佛一座大山被大刀直直劈开,既高又陡。中间有一条奔腾咆哮的河流,河上一座狭窄的木桥连接两侧山路,被称为甘川古道的“咽喉”。

聂荣臻曾回忆说,北上非走此山口不可,“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将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

9月14日,中央红军到达旺藏乡,毛泽东住进茨日那村的一幢木楼,这里距离腊子口仍有150公里。木楼现在的主人桑杰说:“在这里,毛主席叫来了时任红四团团长王开湘和政委杨成武,给了他们一竹筐红辣椒,下达了一个异常艰巨的任务:立刻动身,三日之内拿下腊子口。”

然而,为防止红军进入甘南,国民党军队布设了数道防线,仅在腊子口就布置了两个营的兵力,桥头和两侧山腰均构筑碉堡,山坡上还修筑了大量防御工事。要想过此险隘,必有一场血战。

9月16日午后,担任主攻任务的红四团抵达腊子口,一场生死夺隘战就此打响!

守军凭险固守,用手榴弹控制了木桥前面的那段隘路,红四团六连几次冲杀都没有奏效。据聂荣臻回忆,“短短五十米的路上,手榴弹的木柄以及还没爆炸的手榴弹在地上铺了厚厚的一层”,红军始终接近不了桥头。

强攻不成,还需智取!经过调整部署,一边正面佯攻,一边精心挑选人员攀爬峭壁,从山顶向下突袭。面对“猴子都爬不上去”的峭壁,国民党军队没有设防。然而,一名外号“云贵川”的苗族战士自告奋勇,硬是从绝壁攀上崖顶。他将早先收集的裹腿布放下来,帮助其他人顺利登顶后,总攻信号响起!在碉堡的爆破声中,守敌狼狈逃窜。

腊子口一战,打开了红军前往陕甘根据地的通道。自此,中国历史有了另一番景象!

理想信念成为命运砝码

敌军重重、雄关漫漫,皆阻挡不了他们一往无前

“在这场战役中,红军没占地利,但却有严明的纪律和坚定的信念作保障,这也最终成为红军制胜的法宝。”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副馆长朱胜利说。

在此役打响的前一天,行军到崔古村的红四团忽然发现一座粮仓。尽管饥肠辘辘,但红军纪律严明,他们不但在粮仓上写明“节约用粮、不准多取”等字样,而且将所拿粮数一一写在门板上,并留下了银元和欠条。

在国民党坚壁清野之处,怎会有粮仓留给红军?“管辖此地的是卓尼土司杨积庆,他早就了解共产党的政策主张,也同情这支旗帜鲜明、纪律严明的队伍,他有意暗中支持红军。”迭部县党史办主任谈俊昌说,“这个粮仓成为突破腊子口的‘加油站’。”

朱立村村民庞闹修听父亲讲过,在他们村,一名红军小战士借用房东家的瓦罐打水,不小心将其打破,因害怕受批评没有上报。(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不料第二天指导员例行纪律检查时发现此事,一番批评后要他赔偿。可是小战士身上值钱的只有一件红毛衣,还是母亲过草地牺牲时留给他的遗物。但“损坏东西要赔偿”,他只好将其交给藏族老阿妈……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诉说着红军的纪律和信念,由迭部越传越远。“2014年3月的一天,藏族妇女安贵霞找到我,说受家中长辈所托,将外公的一件遗物捐给纪念馆……”夏家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了一段难忘的往事。

这件文物是一张破旧的介绍信,上面写着“兹有我校学员康友山,原系甘肃省武山县人……请按革命军人酌情予以帮助”。康友山的女儿、今年66岁的康次仁玛说:“腊子口战役前,父亲和战友借宿在康多村农家,他们主动帮忙担水、劈柴。母亲当年17岁,两人一见钟情。部队开拔时,父亲承诺,一定回来娶她。”

1936年,康友山随红军队伍到达陕北吴起,胜利走完长征。“1949年,父亲又一次翻山越岭,回到腊子口。母亲看到他的身影时喜极而泣,这一天,她等了14年。”康次仁玛难掩激动。

“对家人,外公承诺的就会做到,对做事也是如此。峭壁上的‘天险腊子口’‘紧跟毛主席’等字样就是他日复一日、一锤一锤刻下的。”安贵霞说,“这种信念和毅力是红军成功走完长征的密码,也是外公留给我们家的精神财富。”

“像康友山这样人穷志坚的农民,在红军战士中很普遍。”夏家立说,“他们受到革命思想教育,跟着党投身革命,历经千难万险,用鲜血和生命谱写出一种坚定信念:敌军重重、雄关漫漫、枪林弹雨、饥寒交迫,皆阻挡不了他们一往无前!”

红色文化带动“绿色长征”

“与全国人民一起迈向全面小康,这是我们对长征精神的最好传承”

在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几名游客感慨地说:“只有身临其境,才知地势之险要、胜利之艰辛,才能感受到天险变通途所折射的翻天覆地变化,才能体会到继承发扬长征精神的重要意义。”

革命前辈留下的红色资源,成为迭部县组织党员教育、开展红色旅游的文化宝库。现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每年迎来约15万名游客,附近的腊子口战役纪念馆坚持免费参观,10年来共迎接游客约200万人。“游客中多是一家老小自驾前来,近些年,每逢‘七一’等节日,县里还在纪念馆组织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纪念馆讲解员完玛央金说。

据了解,迭部县坚持以“红”带“绿”,推动绿色发展,开启了一场新时代的“绿色长征”。2009年,在“腊子口战役纪念碑”前,中国生态学学会与甘南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共同举办了首届“中国生态文明腊子口论坛”,提出了“绿色长征”计划,发起“绿色长征”行动。今年8月召开的第七届论坛,又以“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探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路子。

长征精神激励着甘南干部攻坚克难,致力于把甘南藏区打造成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甘南州委副书记、州长赵凌云表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伟业,甘南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必须“举生态旗、吃生态饭、走生态路”,发展生态旅游,坚持红绿结合、以红带绿的总思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认识到,只有保护好这片生态,才能吸引更多游客。”迭部县旅游局局长杨海林说,“我们还精心打造每一个景点,通过挖掘红色资源,带动周边地区的绿色发展。”

“时代变了,条件变了,我们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事业没有变。”迭部县县长焦维忠说,“我们下功夫打造‘红色’和‘绿色’两张名片,造福子孙后代。与全国人民一起迈向全面小康,这是我们对长征精神的最好传承!”

(责编: 李元梅)
用户名密码注册
发表评论
最新最热

相关阅读

     
  • 观察/
  • 文化/
  • 宗教 /
  • 旅游 /
  • 秘闻
  • 治国理政进行时
  • 老西藏精神
  • 尼玛嘉措:红军走过的地方
  • 亚格博:形色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