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非遗传承人孙诺七林:从泥巴中拿捏出的人生

杨华伟    发布时间: 2015-05-25 10:44: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尼西乡都吉古村陶艺大师孙诺七林,干起活来有条不紊。摄影-歹永聪
这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尼西乡都吉古村陶艺大师孙诺七林,干起活来有条不紊。摄影:歹永聪

  黑陶是藏族文化的象征之一,在藏族聚居区被广泛的使用。在金沙江、澜沧江流域,考古学家曾发现2000多年前的黑陶器皿。2000多年来,藏族的民间艺人孜孜不倦地用双手传承着悠远的黑陶文化。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云南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探访这一传承2000多年的拿捏技艺。

  群山环绕的汤堆村风景优美,野花烂漫,星星点点的农舍点缀其间,犹如一片世外桃源的景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孙诺七林的家和他的制陶作坊就在这里。屋檐下的一块红边蓝底的牌匾尤为显眼,这是因为孙诺七林家历代做陶,村里的黑陶工匠几乎都是他家的“徒子徒孙”,所以村里人给他家做了特殊的标识。

  国家级非遗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孙诺七林说,我是家传的,我家已经四代了,我的爷爷,我的父亲,还加上我,还有我的孙子。(现在已经传了五代人了)已经第五代人了。

  作坊里,孙诺七林盘腿而坐,专心致志的捏着泥巴。他在三块叠起来的锥形木盘子上转着泥巴,然后捏出一个圆形的瓶口,再用木片沾水把壶口处的泥巴拍平后,一把尼西陶壶的塑形便宣告完成了。孙诺七林说,尼西黑陶从采集陶土到陶品的问世大约需要一个月,选料、筛土、拉坯、塑形等工序全部是手工完成,这既是黑陶的魅力所在,也是黑陶品质的保证。

  黑陶的特点是专门用手工来做成的,没有什么别的东西,用机器用其他那些就是做不成的,我们做的这些都是原汁原味的,一点都没改变。国家级非遗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孙诺七林说。

  今年67岁的孙诺七林11岁开始学陶,56年的时间里,他刻苦钻研,先后研发出了70多个品种的黑陶产品,使黑陶产品更加多元化,兼具观赏性与实用性。此外,他还广收弟子,传授技艺,培养出80余名陶艺师。

  据国家级非遗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传承人孙诺七林介绍:但是我们这个村子里面有60多个人,我的学徒,还有外村的也有。年青一代,比如说我们这个村来说,到家里面种了田以后,可以做点陶,做陶了以后他有点收入,他吃的穿的不需要什么发愁的。

  洛桑恩主从父亲了那里继承了黑陶制作的手艺,已经在作坊里度过了18个春秋。他说,如今的黑陶产品市场反应良好,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黑陶的销售收入已成为他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

  孙诺七林之子子洛桑恩主说,大多数是有人来这里订,订了以后他们自己来拉,可能40%左右是工艺品,全部是世界各地已经都有了。因为这里来的外国的游客很多。(一年下来)纯收入可能四五万左右吧。

  目前,尼西黑陶主要有生活日用品、礼佛用品和工艺品三大类,每年从尼西销售出的黑陶制品有2万多件。除了在云南、西藏、四川等藏族聚居区畅销以外,这些黑陶制品在中国其他省市也颇受欢迎,甚至远销国外。

  原标题:探访云南藏乡非遗传承人:从泥巴中拿捏出的人生

(责编:于超)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国内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