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藏族黑陶传承人孙诺七林:每天在拍打拿捏泥土中度过

永基卓玛    发布时间: 2014-07-09 10:21:00    来源: 香格里拉网

  六月的汤堆村,满树的白色刺花在农田边、路边绽放,星星点点的农舍撒落其间,四周群山环绕,好像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在孙诺七林的家,孙诺七林和他的大儿子恩主、孙女婿正在制陶作坊里,席地而坐,在面前一方长木板上敲打泥片。

  屋子里的空气在节奏均匀的泥片敲打声中慢慢安静,屋外,已经成型的土陶胚子整齐的摆放着。偶尔,有游客慕名来到这里参观或者是购买土陶,孙诺七林接待游客后,又坐下开始手中的制作,一件件造型朴拙的陶器,就在这里产生。

  今年,孙诺七林已经65岁了,54年的岁月,弹指间,就在每天拍打拿捏手中的泥土中度过,春夏秋冬,天天如此。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拙藏族制陶史,就在孙诺七林等一个个艺人手心寂静的传承着。

藏族制陶工匠孙诺七林在家里制作土陶。新华网 蔺以光 摄
藏族制陶工匠孙诺七林在家里制作土陶。新华网 蔺以光 摄 

  黑陶是尼西藏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件。常见的黑陶制品有土锅、酥油茶罐、炭火盆、藏八宝等。尼西黑陶的制作工艺千百年来几乎没有变化。制陶工匠们从不使用现代技术,仅仅是一把自制的木头工具、一方木案,和几片木板底座,就是他们所有的生产工具。每年2、3月份,工匠们会去2公里外的山上取土。取来的土被敲碎并反复筛选,至粉末状细土,便装袋保存,供全年使用。其烧制方式也很原始,并不搭建窑炉,而是在天晴无雨的时候,于露天空地上升起一堆篝火,把晒干的泥胚放进火里,烧30~40分钟,烧到器皿像锻造的钢铁一样通红,就“烧熟”了。陶器从火中取出后,马上被锯末和炭灰覆盖,就变为具有象征性的黑色。最后,再用酸奶水和青稞粉混合的液体洗净陶器内部,去除有害物质,黑陶成品就诞生了。制成的黑陶通体发亮,耐高温,类似于砂锅,是非常实用的家常器皿。很多来香格里拉游玩的游客会专程来汤堆村拜访孙诺七林大师,请教制陶技艺,并带几件黑陶回去留作纪念。黑陶已经不仅是日常用具,更是代表了藏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正因为黑陶与藏民的生活密不可分,所以以孙诺七林为代表的制陶艺人得以祖祖辈辈靠此为生。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