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人的信仰中,要求不杀生,能救一条生命就绝不能伤害生命。”青海湖边的藏族牧民尖木措这样告诉记者。
生活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达玉村的尖木措,是一名保护青海湖畔普氏原羚的志愿者。普氏原羚又名“中华对角羚”,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上最濒危的有蹄类动物,目前数量仅千余只,且只分布在环青海湖周边区域。
保护青海湖畔普氏原羚的志愿者尖木措。
每天天刚蒙蒙亮,尖木措就会带着照相机、望远镜、工作手册,拿着急救包和手钳子出发。照相机是为了捕捉普氏原羚的影像,望远镜是为了远距离观察普氏原羚,工作手册是为了准确录入普氏原羚每一天的数据变化,急救包和手钳子是为了对不慎挂在防护栏上的普氏原羚进行及时救治。直到太阳落山,他才会回到家。几块面饼、几包方便面就是他每天的午餐,有时忙起来,这样简陋的午餐他也没时间吃。
尖木措告诉记者,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普氏原羚种群的数量还是很多的,据他的父辈们回忆,那时青海湖附近还有成千上万只普氏原羚。20世纪80年代后,草原牧业的快速发展和青海湖地区农业的扩张,使得仅存的普氏原羚栖息地减少。他曾看过报道,1986年生活在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总计不到350只,而那时候他在周围草场能看到的普氏原羚的最大种群也不过30多只。这种状况引起了国家的重视,1988年,普氏原羚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尖木措说,他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就加入了保护普氏原羚的志愿者大军,现在仅他所在的西关镇,就有4名志愿者。
然而,非法猎杀仍时有发生。作为普氏原羚的保护者,尖木措将制止偷猎行为视为自己的使命。在与偷猎者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他常常会遇到危险,受到伤害,甚至曾被人用枪指着脑袋。
“那是九三年九四年的时候,有一次我在家里坐着,我的父亲喊着‘尖木措你出来,有两个摩托车上的人在打普氏原羚’。于是我们俩个就骑着摩托车追那两个盗猎的,追上那两个人之后,他们两个就对我们说‘你们谁再跟过来,我就一枪打死你’。”
为了能够及时准确地跟踪并保护普氏原羚,尖木措先是买了摩托车,后来又换成了汽车。他说:“摩托车的话,夏天还好,冬天(气温太低)人就受不住。天气冷,哎呀呀,冻死了。到了冬天河面结冰,普氏原羚吃不上水,我们就把冰砸开,水面露出来,普氏原羚就能吃水了。有的时候我们八点钟九点钟来到(青海湖边),外面零下十几二十度,冻得不行了才买的车。”
环保志愿者的日常工作除了在青海湖畔巡逻、检测、观察、救治普氏原羚之外,每天还要在青海湖边收集垃圾集中焚烧。尖木措在多次考察中发现,许多普氏原羚吃完垃圾后会因消化不良而死亡。此外,每年春天,草场的新草还未长出时,为了不让原羚因为没草吃饿死,尖木措都会和其他志愿者一道集资自费购买草料,撒在青海湖畔原羚经常出没的地方。
除了购买草料,尖木措还把自己家的六百多亩草场划出来一块,为普氏原羚提供休养生息的地方。饲养牛羊是当地人主要的收入来源,尖木措因为把自己家的草场分给了普氏原羚,只能减少自家牛羊的养殖量。去年他还养了500多只羊,今年,他家养的羊少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