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幡在西藏无处不在,根据其地点场景、信仰仪轨、祈祷功能的不同有多种形式
论起经幡的来历,伟大的藏族学者根敦群培先生认为,吐蕃军事帝国时代中的军户都要立矛以示荣耀,这是那个年代藏民族表现军记的习俗。在藏王松赞干布时期,为了统一管理吐蕃全境,将其划分为“五茹”(五翼),即在全地区范围内设置了五个军政区域,分别为:伍茹(今拉萨地区)、约茹(乃东昌都)、叶茹(南木林)、如拉(拉孜)和附属苏毗茹。上五茹的军马为白鬃灰马及赤色豹纹马,军旗为花边红旗及红色吉祥旗;上下约茹的军马为棕黄花斑马及白蹄赤色马,军旗是红色狮子旗及白色黑心旗;上下如拉的军马为白狮悬天旗及黑色吉祥旗,军马为鹅黄红鬃马及棕色黑鬃马;上下叶茹的军马为赤色火花马及青骢马,军旗为黑旗白心,绘饰鹏鸟之旗及黄花斑旗。幡旗正是在这种习俗中演变成为一种宗教行为,沿用至今。
经幡的组合形式根据其地点场景、信仰仪轨、祈祷功能的不同,一般分为四种。
第一种是悬挂式的,视其环境、地势、用途张挂,可长可短,可疏可密,长者达数百米以上,密者数十上百层悬挂,有的还组合形成了规模宏大、占地面积数百上千平方米的经幡城。
第二种插挂式的,在竖长方形的纱布或丝巾上印以风马旗图案,一边缝在旗杆上,另一边缀上很多条直的飘带。这些经幡主要插在村口、屋顶、十字路口、山顶或山道上。
第三种就是经幡塔,可以用不同色彩的布块做,也可以用哈达一样的丝巾来做,将经幡层层系挂、片片重叠而成的撑天大伞般的经幡塔,由几十层经幡呈环状围绕中心嘛呢堆上高大的经幡柱,整体呈现出宽大的金字塔造型,真是蔚为壮观。
第四种是立柱式经幡,常见于寺院、佛殿、经塔、山顶、宅院、神山、圣湖等地。其形制巨大者达数十米,如阿里冈仁波钦神山下的经幡柱、江孜白居寺“十万吉祥多门塔”前的经幡柱等。柱顶装饰有铜铸镏金日月、宝瓶、五彩华盖、牦牛尾,然后就是数十米长条的经幡,在风的吹拂下发出哗哗的巨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