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藏地儿女的如歌岁月

首页 > 雪域之子 > 藏韵谈话坊

尼木经幡传承人格桑:扬起“风马旗”向幸福出发

王立    发布时间: 2014-07-02 15:01:00    来源: 西藏日报


尼木县经幡制作技艺传承人格桑抱着制作好的经幡,脸上乐开了花。高加库 摄

  导读:

  在藏区,人们逢年过节都要插挂经幡,象征着天、地、人、畜的和谐吉祥;逐水草而居的牧人,每迁徙一次,搭完帐篷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系挂经幡,以祈得周围神灵的许可和福佑;朝圣者结伴跋涉荒漠野岭,也一定扛一面醒目的经幡,祈求免入迷途遇灾难;江畔湖边人们遍插经幡,以示对树灵水神的敬畏与供奉;生活于莽林峻岭间的人们高悬经幡,以示对山神岩神的虔诚与供奉;在圣迹古刹张挂五彩风幡,表示对神佛祖魂和选取哲贤圣的崇拜与礼赞;在山河路口张挂经幡是希望舟车无碍……悬挂经幡是千百年来流传于藏民族地区的一种宗教习俗,有着自身修行、利益众生的功德。风每吹动一次经幡,就如同将上面的经文诵读了一遍。哪里有经幡,哪里就有幸福吉祥。

  经幡藏语叫“隆达”,“隆”是风的意思,“达”是骏马的意思,所以经幡又称“风马旗”。经幡是一种用棉布、麻纱、丝绸等材料制成的长方形彩旗,多为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色序不能错乱,分别象征天空、祥云、火焰、江河和大地。藏传佛教又赋予五色为五方佛及五种智慧之含意。一些学者更认为五色经幡还融入了中华民族古老的五行说,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据传经幡缘起藏族先民崇信自然的祭祀山神的仪式。经幡上多印有经文咒语、佛像神马等图案,是西藏古老的苯教文化、藏传佛教的密宗文化,并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发展的产物。

  拉萨市尼木县经幡历史悠久,经幡制造工艺是在尼木这一区域自有人居住起就有这工艺,苯教发展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使用和悬挂经幡。经过历代人相传,现主要聚集生产地方在尼木县普松乡、尼木乡及塔荣镇个别村组,尼木人盛产经幡闻名整个西藏。5月,我们来到尼木县经幡制作技艺传承人格桑的工坊,感受他对幸福的希冀。

我要留言:
姓名:  城市:  
         
热文推荐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