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舞是由劳动产生的舞蹈,所以服饰和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章达卓舞卓巴有头饰“阔加”(白头布)的习俗,身背“杂热”上悬挂五彩哈达,下身穿黑裙子,脚穿藏式牛皮靴,左腰间带着一面腰鼓。杂热类似于背泥土时身披的披风,披风上所绣的辫子类似泥土的滴落物。
一场完整的章达卓舞大概要持续30分钟。从开场鼓声中,卓巴们婆娑起舞,在激昂厚重的鼓声中,舞者以转、蹲、跳、击鼓转身、连续甩头等各种难度较大舞技让整场舞蹈高潮迭起,到最后的全场人员献花的动作把整场舞蹈推向高潮,让人感觉雄浑磅礴、刚劲威武、变化多端。同时,也从这种粗犷奔放的舞蹈动作和强烈的击鼓声感受到了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坚强性格。
章达卓舞同其他地区的卓舞一样,在解放前,也是一种支差歌舞。它只能在直贡梯寺迎送活佛或者宗教活动中作为一种歌舞进行表演,在其他庆典中都不能随意表演。嘎鲁和才央在年少时都是农奴,但是支的并不是舞差,所以最初也并不会跳卓舞。民主改革后,出于对卓舞的喜爱,才拜师学舞,而后跟随老师在民间四处演出。
据《墨竹工卡县志》记载,章达卓舞形成后,其第一次表演是在修建扎雪寺时进行的,深受广大群众喜爱。从那时起,章达卓舞即成为直贡巴夏季文化节和大活佛坐床仪式上的传统表演舞蹈,因此声名远扬。和平解放以后,章达卓舞的领舞者额力继承和发扬了该舞蹈,并于1959年在墨竹工卡县的唐加乡和章达村进行了民主改革后的第一次表演,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喝彩。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舞者嘎鲁和才央的不懈努力,使得这一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得以保存和继续发扬光大。
章达卓舞大气磅礴、浑厚有力、因难见巧,是只有男性才能驾驭的舞蹈,至今也还保持着传男不传女的老传统。现在,嘎鲁老人还在不遗余力、不求回报地坚持表演和传授学生,将卓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完成自己的使命和心中的梦想。现在,他共有10几个徒弟,学生多亚和平措次仁学习卓舞的天赋和勤奋让他感觉后继有人,倍感欣慰。
嘎鲁老人的讲述和表演,让我们对卓舞增加了更多的了解和喜爱,对老人传承这一古老舞蹈付出的心血平添了几分敬意。
天色渐黑,我们告别了嘎鲁老人,采访组一行和仓巴书记在欣欣向荣的章达村步行续聊。他说,章达村的前身叫邦村,原本坐落在深山沟里。传说在600多年前,宗喀巴大师四处周游的时候,来到了邦村,见到森林茂密、风景优美、药材繁多、矿产丰富,便在这里坐禅,并把这一块宝地取名为“邦”。藏语中,把山沟外的地方称为“达”。因为邦村交通不便和群众生产生活的需要,近年来,墨竹工卡县启动了整村搬迁工程,于今年8月正式搬迁完毕,现在的章达村共有72户村民。新建的章达村坐落在拉萨河畔,依山傍水,就是前面我们所见到的场景。天仁大桥的一头是村庄,一头全是新开垦的农田。我们心中的另一个困惑得到释然。
记者观察:
非遗是活在人身上的文物,如果没有人继承,这项艺术就等于没有未来。我们应该利用好保护和传承非遗的资金、政策支持,把章达卓舞搬到更多的舞台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章达卓舞,让更多的人练就这项舞蹈,让这道传统“美食”后继有人、历久弥新。
(责编: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