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周末假日版 > 假日访谈
非遗传承人次仁多杰:传统藏纸技艺焕发新活力
 
朱琪   发布时间:2013-12-15 07:30:00   来源:中国西藏网周末假日版

  “北京是我到过最远的地方。”对年过花甲的次仁多杰来说,能够亲眼见到天安门和长城,是他长久以来的夙愿。

  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缘于藏纸。因为藏纸,他在贫穷的岁月里负担起一家老小的生计;因为藏纸,他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纸制造技艺的唯一传承人;因为藏纸,他来到了魂牵梦萦的首都北京,有生之年亲眼目睹了天安门和长城的厚重庄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纸传承人次仁多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纸传承人次仁多杰  朱琪/摄

  身兼重任 次仁多杰的藏纸情缘

  12月7日下午,记者在北京时代美术馆见到了次仁多杰老人。他身穿传统藏袍,头带藏式毡帽,用藏语为前来参观的人介绍藏纸。看到记者打招呼,他双手合十,嘴里念叨着“尼木藏纸”四个字,表情略显拘束和害羞。这是次仁老人会说的为数不多的汉语词汇,尽管口音不太标准,却让记者读懂了老人对藏纸的深厚情缘。

  1951年,次仁多杰出生于尼木县塔荣镇雪拉村著名的造纸世家,是家族造纸技艺的第三代继承人。1959年,年仅8岁的次仁多杰开始跟随父亲学习藏纸制作。“当年整个雪拉村有16户人家在做藏纸,大多是迫于生活压力,把制作藏纸当做一种谋生手段。”

  但好景不长,随着各地纸制品进入西藏,尼木县开始工业化生产纸制品,工艺繁琐、劳动力消耗大、产量低的传统藏纸失去竞争力,次仁多杰家曾一度停止生产藏纸。迫于生计,次仁多杰只好去学了3年木匠,还做了13年的大队会计。生计的问题暂时解决了,但心里却始终有一种责任感在时刻提醒他:一定要把家传的藏纸技艺传承下去。

  1985年,西藏自治区档案馆为修复西藏古籍,需要大量的藏纸。他们找到了次仁多杰,并和他签订了为期18年的藏纸供应合同。正是这次机会,次仁多杰对藏纸的信心被重新唤醒,在全家的支持下,次仁多杰重拾几乎失传的藏纸生产工艺,决心将藏纸技艺和产品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最新评论
  相关链接
   说两句吧
姓名:  城市:  手机:  邮箱:
所有评论谨代表网友意见,中国西藏网仅保持中立       
 
 
假日推介
西藏旅游
海外视角
博    客
更多精彩